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财务管理

有关国企理财误区

2012-09-13 11:17:31 字体放大:  

鉴于考生们对财务管理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有关国企理财误区”一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国企理财误区

3月末,又逢季末银行揽存高峰期,许多国企的财务主管再度成为了银行理财经理的座上宾。但是,沪上各大银行目前在售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却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反弹,大都维持在4.4%至5%左右,呈现出环比下滑的态势。对走传统理财模式的国企来说,并不是一个利好。

在现有金融市场条件下,国企理财应该如何实现突破?国有企业要勇于走出传统理财方式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安全第一”变成“安全唯一”

国资委对国企的理财监管一直非常严格,主要是控制其对二级市场的投资,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企业投资二级市场股权高于5%的需要事先到国资委报批;低于5%的需要到国资委报备。同时,对信托和房产等高风险、不可控的项目,也不主张企业进入。

一道道限令对国企的理财思路是有影响的,实际操作中,“安全第一”往往变成了“安全唯一”。以投资为目的参与股票市场的行为非常少见,只有当与企业的资产运作、并购整合行为联系在一起时,才会报批参与。部分信托类产品或房产项目虽然收益率可达8%-10%以上,但由于风险较高,国企更是极少沾边。长期以来,国企理财市场并不活跃。

实际上,企业董事会对理财也有所限制。百联集团董事会就明确规定,集团一年内任何一个时点用来理财的资金不能超过30亿元。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行业的国企都有富余资金做理财,另一方面,有富余资金的产业类企业,也更多地用于再投资,即使有理财行为,也谨慎地找最安全的做。

误区二:银行理财万无一失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企理财都是依靠银行这个平台进行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大一部分与国家战略实体项目挂钩,比如房地产、黄金、水利项目等,风险较小,这是国企愿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未必都是旱涝保收、万无一失的。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银行理财产品,但不一定低风险;第二,是银行理财产品,但不一定保本、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