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创业历程

解密顾雏军

2012-09-07 13:44:43 字体放大:  

“他(顾雏军)是一个资本炒作家,而不是企业家,一辈子官司不断,被公安局数度请入,但都能神秘安然脱身。聪明、张狂,让其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他的观点被视为‘奇谈怪论’,但不乏跟从者,……他只花了很少的钱,控制了科龙,以此组建其‘顾氏王国’,他的失败也缘于榨取科龙太多。”一位顾雏军多年的朋友这样评价仍在漩涡中的他。

科龙变局已接近尾声,探寻顾雏军的发家之路,或许有助于我们梳理乱局的由来。

初次下海

1959年,顾雏军呱呱落地于江苏泰县。其父顾善鸿也许做梦也想不到,襁褓中的儿子在半个世纪之后,能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奇人”。

但孩提时代,顾善鸿就发现儿子有聪明过人之处,便倾其所能养育、栽培。

1984年,顾雏军在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就读,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留校,在该校热能研究所从事了近4年的科研工作。

那段时间,顾雏军一边在校教书,一边做点小生意。他酷爱出风头,经常在各种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由于论文发表得比较多,30岁不到的顾雏军,就总被人尊称为“顾教授”。但实际上,在权威的学术界中,特别是轻工部那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眼里,顾雏军的学术观点被认为是“奇谈怪论”。

后来,顾雏军在国外的那段日子,也喜欢四处发表论文。但是,熟知顾雏军的人知道,当时他对英语并不熟悉,经常要发表的文章,都是先把手稿写好,然后让别人帮他翻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顾雏军开始“下海”,首战即与空调擦出火花。他在广东惠州筹资搞了一个小型的杂牌空调生产厂,专门生产一种小型窗式空调。由于产品正好适合当时市场需求,因此产品一推出,就“火了一把”。

就在小工厂经营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顾雏军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在产品销售了一段时期之后,空调压缩机出现了质量问题,但凭厂里的技术无力解决。最后遭到消费者屡屡投诉,又恰逢“3·15”消费者权益日,碰到“枪口”上的顾雏军,眼看产品不能销售、生产停顿、资金链断裂,债主上门逼债,最终选择了逃避。

东山再起

几近身无分文的顾雏军,逃到了北京,在大羊房租下一个简易的工作间,一心研究、制造制冷剂,谋求东山再起。

在大羊房的日子里,顾雏军是靠其极具鼓动性的口才熬出头的。当时,有一帮忠心追随顾雏军的拥护者,跟着顾雏军搞制冷剂。他们相信跟着顾雏军总会有出头的一天,甚至在半年没有发出工资的情况下依然忠心追随他。而顾雏军也没有食言,4名追随者最终成为了顾雏军后期格林柯尔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科龙副总裁严友松,掌管格林柯尔-科龙工业园的江西科龙实业董事长张宏,深圳格林柯尔领军人张细汉,*ST亚星 (600213.SH)总经理谭荣伟,四人被人合称为格林柯尔系“四大金刚”。据其身边的人介绍,顾雏军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格林柯尔系下属的30多家企业,多数由其亲属或亲信控制。

1988年9月,顾雏军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凭借该发明,顾雏军在当年东山再起,并于次年在英国成立首家分销公司。1989年1月6日,顾雏军携他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首次出现在首都两份大报上。但随后迎接他的却是诸多的质疑:如果“顾氏理论”能够成立,则意味着热力学理论将被改写,用中国制冷学会秘书长曹德胜的话说,“那是要得诺贝尔奖的”。

质疑让顾雏军再次陷入尴尬境地,无奈之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希望在国外找到热土。

随后,顾雏军来到了美国。最初在美国,顾雏军建立了一个破旧的工厂,还成立了简陋的研究所,雇用了几个外国人,对小型空调进行改造,把自己的“顾氏理论”融入到机器里。

在国外那段日子,其实是顾雏军资本意识真正萌芽的起源时期。在此期间,他奔忙于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四处发表论文、演讲,到处去游说国外投资者投资自己的项目。

顾雏军身边多年的好友形容他,“老顾有着超强的说服力”。在马来西亚有一陈姓开餐馆的私人老板被顾吸引,甚至把靠经营餐馆积蓄多年的300多万美元,投资于顾的制冷剂,最后把餐馆交给其妹妹打理,自己一心跟着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顾雏军在美国成立多个分公司,并谋求与国外一些机构合作。

1995年左右,一家中国的金融机构被顾雏军说服,投了1000万元资金,与其在天津成立了制冷剂生产厂,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其中顾雏军持有76%的股权。这家生产厂,就成为后来天津格林柯尔的雏形。

但内部人士透露,这家制冷剂厂实际上“注水”成分很多,“无论是设备还是厂房,很多都是虚的,中看不中用”,还一度被有关部门查封。

此后,顾雏军的事业依然跌宕起伏,经常被债务危机缠身。在最危险的时候,和北京控股(0392.HK)合作的北京城市环保项目,曾经救过顾雏军一命。

资本

对于上市融资,顾雏军怀着强烈的追求。他曾和身边的人说:“我不忙虚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成功就蹲监狱!”

1996年,顾雏军来到香港。在那里,顾雏军开始谋划搭建自己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顾雏军并没有启用“格林柯尔”的名字,在此之前,他在惠州、北京等地,都是以“华瞾”来命名自己的公司。真正启动资本运作,是在加拿大注册成立格林柯尔(加拿大)公司后开始的,而之后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也是围绕这家公司进行的。

在港期间,顾频繁和香港金融机构接触,谋划在香港上市。2000年7月,格林柯尔成功登陆对经营业绩、规模都要求不高的香港创业板,顾雏军资本“旗舰”终于浮出水面。

2001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市格林柯尔公司斥资5.6亿元,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20.6%的股权。熟悉内情的人士表示,顾雏军是在入主科龙3个月后才支付收购款的,实际上他只花了极少的钱就“买下”了科龙,甚至有人认为,顾是入主科龙之后,用科龙自己的钱去支付收购款的。

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毅然离开的科龙电器原董事和营销副总裁屈云波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发出感慨:“当时就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科龙卖给顾雏军,我走的时候,科龙有3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现金流有4亿多元,直至今日搞得停产,资金链断裂。”

随后,一系列的惊人并购扩张,在科龙蔓延开来。

以每隔半年的速度,顾雏军收购了另外三家国内上市公司,共动用资金7亿元左右。

2003年5月,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07亿元收购了当时国内另一冰箱产业巨头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2003年12月,新登场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4.18亿元,收购亚星客车60.67%股权;2004年4月,收购势头势如破竹的格林柯尔又下一城,借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持有29.84%股权。

2004年1月25日,格林柯尔在北京高调宣布,已全资收购两家欧洲汽车公司——盖茨国际(GatesInternational)在法国莱维斯的汽车管件工厂和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LeylandProductDevelopmentLtd)。

此时的格林柯尔系已经形成了以冰箱、空调、制冷剂的家电产业链,以及以汽车产业链两大产业阵营的产业平台。

出局

格林柯尔的收购整合速度之快,让整个资本市场叹为观止,一切事件的发生恍如昼夜之间,顾雏军的事业即将触及其生平的巅峰。

顾雏军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一位接近顾雏军的人士告诉记者,“老顾的想法很简单,他要垄断。以冰箱为例,冰箱业的竞争日趋恶劣,利润在不断压缩,在2002年9月、12月和2003年5月,他已分别悄悄地收购了原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和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实现行业垄断,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这种垄断的最终结果,可能会让老顾控制的冰箱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到那个时候,他将控制市场的力度转变成一种有力的话语权,最终能够控制产品价格。”该人士或多或少透露出顾雏军的“宏伟阳谋”。

在收购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他曾对一密友说:“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对顾的并购行为提出质疑,一场声势浩大的“郎顾之争”由此展开。

不过,成也萧和,败也萧和。“顾氏王国”以资本为起点,也以资本为终点。

2005年4月4日,湖北、江苏、安徽、广东四省证监局联合调查格林柯尔系的ST襄轴、亚星客车、美菱电器、科龙电器四家上市公司,由证监会稽查部门主导的20多人工作组正式进驻科龙展开调查。

7月29日17:00时左右,北京奔走公关多时的顾雏军,在北京首都机场被警方带走。46岁的顾雏军由此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