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以哈佛商学院第一名成绩毕业的贺将波,刚刚开始管理投资基金的时候,觉得自己肯定比别人聪明,那时候的投资理念是聪明人才能在投资上赚到钱。但后来,他发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会在一个领域投资。因此他开始尽量选择到聪明人较少关注的地方投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才能赚到钱。
“如果让我投资的话,在SARS期间,投资携程网应该是最好的时机。”贺将波说,“因为旅游业受到影响,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才是投资的好时机。”
子承父业
立源基金已经募集了两次资金,总规模在6亿美元左右。
“我们现在手头的资金,预计到今年年底投完。”贺将波说,“接下来,我们会募集一个5亿到8亿美元的第三期基金。在未来几年,立源准备在中
国投资5亿到10亿美元。”
贺将波执掌的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公司,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渊源。今年45岁的贺将波祖籍西安,那里是近代晋商比较活跃的地区。
贺将波的父亲贺邦庸是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英学生。1946年,贺邦庸回到刚刚结束抗日战争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二战后的重建,很多外国公司也纷纷到中国投资。贺邦庸回国后开办了一家公司,代表二十七家外国公司进行产品的 销售和开发,其中有家名为福克斯波罗的美国公司,主要生产仪表设备。
当时,国内仪表设备很缺。贺邦庸由此奠定了殷实的家业。
贺将波从哈佛毕业后,在高盛工作了多年。之后,接过当年父亲的投资事业,创办了立源亚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回到中国寻找投资机会。这缘于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
1986年,身为哈佛商学院学生的贺将波拜访过张忠谋。当时,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刚刚创办,贺将波希望通过张了解IT产业在亚洲的发展机会,但当时的张忠谋很悲观。但是,此后不到20年,IT业在亚洲、在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可能会出现很多世界性企业。”贺将波说,“中国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肯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弃我取
“投资要取得 成功,有两种方法,一是你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一是你拥有别人没有的筹码。”贺将波说。显然,贺将波更多的是在别人所不看好的领域中寻找机会,并进行发掘。
立源基金成立后首先进入的是液晶显示屏项目。当时,IBM认为液晶显示屏没有什么前景。但贺将波不这么认为,他收购了IBM的液晶显示屏部门,把该部门搬到台湾,成立了宏碁显示器公司。两年后,液晶显示器领域的投资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众多生产商蜂拥而上。
“一个产业,如果投资进来的钱太多,成本肯定会比较高,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 贺将波知道,自己该放手了。最后,他将宏碁显示器公司卖给了明基的子公司友达光电。
脱手宏碁显示器后,立源基金转而对生产手机液晶显示屏的台湾统宝光电公司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家生产低温多晶硅液晶屏的企业,世界上除了夏普,只有该公司拥有这一技术。
当时,大型电视液晶屏的价格太高很难普及,电脑液晶显示器因进入的厂家太多,利润空间大为减少。手机液晶屏单价比较低,但由于出货量大,利润相当可观。
贺将波牵头组织了近3亿美元,投资统宝光电,协助该公司在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分别建立了生产基地。立源基金投
资的时候,统宝光电年 销售额2000万美元,投资后的第二年,统宝光电年 销售额就超过了5亿美元。
“很多时候,投资人总是会看好同一个领域。”贺将波说,“当一家企业发现一个很好的机会时,很快就会出现几十家从事同样业务的企业,且每家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基金在提供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贺将波就“躲到聪明人少的地方去”。立源基金曾经收购了IBM希望剥离的彩色滤光纸业务,随后,将该业务转移到亚洲生产,并在台湾成立了台湾和鑫光電公司。2002年9月,和鑫光电公司顺利上市。
这种人弃我取的思想,让贺将波的基金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如果一个行业突然热了起来,作为投资人,就一定要冷静了。”贺将波说,“1992年,我曾经经历过第一次投资中国的热潮。那个时候,方便面和牛奶是外资投资最多的领域,但是就算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投资几乎都没有很好的回报。”
人取我予
“低成本只是进入全球化的游戏,但并不能最终赢得比赛。”贺将波说,“现在很多人在中国进行投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在中国投资制造业,贺将波更多考虑的是有技术优势的项目
。在贺将波看起来,欧美市场股权投资体制已经比较成熟,即使是做一个小股东,如果市场把握准确,一样可以得到比较丰厚的回报。但在中国投资股权,由于体制不十分完善,很多风险难以把握。
贺将波举例说,有些投资公司看好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准备投资某些零部件企业,但如果这些零部件厂商,是以中国国内需求为主要市场的话,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国内企业很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比较容易导致投资过热。贺将波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技术。
贺将波的思路是:首先收购美国企业或亚洲其它地区比较成熟的企业,且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然后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吸引中国优秀人员,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常强的管理团队。贺将波希望真正将制造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贺将波在立源基金做了一些尝试。立源投资的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外壳和汽车镁合金零件的Waffer公司,先从其它公司获得了生产工艺技术授权,然后在中国将一个传统的铸造企业转型为镁合金制造商,不久就 成功上市了。
这些小企业,都是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的,随着跨国企业将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这些依靠跨国公司发展的小企业也会面临转移趋势
。但很显然,这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到中国投资。虽然,这些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只有几百万美元,但是贺将波看到,如果把这些小企业加起来,年营业额也可以达到十几亿美元。同时,由于它们在某一领域都非常专业,利润率也比较高。
“他们有很好的产品、很强的技术优势,客户也都是现成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搬到中国来。”贺将波说,“如何在中国移植他们的商业模式和进行成本控制,是我们最能帮他们做的。”
贺将波认为,中国企业未来将不能再一味地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赚钱,而是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正在寻找这方面的管理人才。
看着黄浦江上的来来往往穿梭不断的船只,外滩绚烂的灯光,贺将波虽然已经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中国,但是他还在不断地向自己的梦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