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人力资源

末位淘汰:是对还是错?

2012-09-27 10:33:25 字体放大:  

任何管理工具和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相对情境,末位淘汰制也不例外。而对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来说,惩罚式的管理工具显然不如正向的、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末位淘汰这种管理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7年前,胡总和几个大学好友创立了大德公司,凭借良好的市场机遇及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仅用8年时间就成为行业前五名。不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胡总却发现公司的情况大不如前,比如:几个创业元老慢慢失去了创业时的激情,公司的执行力开始下降。另外,新员工与老员工的关系也十分微妙,老员工以创业者的身份自居,多了几分优越感。消极的情绪开始在公司蔓延,导致公司销售增长开始放缓,虽然从总体来看,大德处于极佳的上升态势,但作为一家根基并不深厚的企业,胡总明白增长对公司的重要性,只有持续的增长,才有时间做大品牌、夯实渠道、揽人才,公司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公司业绩的下行似乎不可逆转。2011年底,胡总拿到销售业绩时的脸色非常难看,甚至有些颤抖,盛怒之下,他将一起创业的销售副总降职并调离了岗位,自己亲自抓起了销售工作。

空降兵和他的新政

老总事事亲力亲为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分工的原则。于是,胡总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了职业经理人李总,待遇不菲。新官上任三把火,经历了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李总得出结论:大德公司最大的问题是绩效考核出现了问题,人才只进不出,使得新老员工都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激情。于是,做事雷厉风行的李总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5%予以解聘。

胡总对这种做法有些犹豫不决,毕竟,绩效考核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员工还是比较努力的,如果强制划分5%出来,一旦部分员工感觉考核方案有失公允,必将会失去人心。但面对公司困难的局面,秉承用人不疑的理念,胡总还是表态全力支持李总的改革方案。

担心成为现实

实施绩效考核后,最初效果确实不错,尤其是销售部门,无论是经销商开发还是业务员的业绩,都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一些问题也慢慢开始出现。

一、员工开始出现焦虑情绪

尽管员工的工作效率确实有不小的提升,但5%的淘汰率还是显得比较残酷。一种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员工变得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开始增多,业务员开始“忽悠”经销商进货打款,忽视了客情关系维护和长期的厂商关系,这导致一些核心的客户离心倾向日益明显。部分员工为了提升工作业绩不择手段,抢客户的事情时有发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也有所下降。一位获得嘉奖的员工竟然以为自己是被淘汰了,可见员工的焦虑情绪。

二、部门之间出现利益博弈

为了显示一碗水端平,李经理在方案中规定:所有的部门,不仅是市场部和销售部,研发部、行政部、物流部都要参与考核。不过市场部可以用业绩说话,生产部可以计件工资,而研发部如何考核呢。

另外一个矛盾是:之前员工招聘是各个部门自行确定需求,然后才向人事经理(HRM)申请,但自从实施末位淘汰之后,只有淘汰一名新进员工,才能引进一名,这导致了需要人的部门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比如研发部门,因为甄别人才的速度较慢,等找到合适人才之后,却又没有名额了,这导致研发部门的赵总满腹怨气,最终负气出走。这对公司是个不小的损失,毕竟,大德是一家IT企业,研发部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销售部对支持性部门的考核也心存不满,因为销售部的考核相对容易量化,而支持性部门的业绩考核常常流于形式。

三、员工心存不满

一些员工特别是“90后”的新员工对公司冻结员工总数搞末位淘汰心存不满,不少胆大的员工甚至给胡总写信:请问老总,绩效考核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吗?是不是每个级别都参与考核呢,包括营销副总和您呢?如果不合格是不是也末位淘汰呢?胡总对此付之一笑,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大胆,什么都敢问。

四、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因为李经理毕竟是空降兵,对公司的了解很难做到全面,因此,他牵头组织制定的考核方案有很多地方不尽合理。比如:公司引入平衡积分卡,考核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通常的做法是:公司应根据每个岗位的要求,编制职位说明书并建立素质模型。然而,急于求成的李总使这套绩效管理体系显得过于复杂,与公司水土不服,销售部门的员工甚至抱怨这套考核体系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一些曾经的明星业务员的成绩下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毕竟每个业务人员都有自己的销售技巧,公司要求每个业务员按照标准套路去做,让一些业务人员叫苦不迭。

同时,因绩效考核不理想,和胡总一起打天下的赵总也心灰意冷,打算出走,打算和他一起出走的还有一批一起创业的员工,这令公司元气大伤。因此,胡总可谓进退维谷,毕竟公司需要绩效考核,但绩效考核确实负面影响不小,他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之中。

末位淘汰对大德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很多世界级知名企业都采用了“末位淘汰”。比如通用曾经采用过“活力曲线”,即通过绩效考核,每年淘汰10%的绩效相对较差的员工;海尔集团通过“三工并转、动态转换”的模式实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继集团采用了5.8淘汰,都是这一管理方式的具体运用。

毋庸置疑,末位淘汰在激活员工内在潜力,优化组织人力资源存量,保持组织不断有新鲜血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具体到大德公司,末位淘汰却造成了以下结果:让员工过度焦虑员工长期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不利于员工发挥应有的能力。在大德公司,绩效优秀的员工在进入总经理办公室的时候也非常紧张,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造成同事关系紧张

因为末位淘汰的残酷性,不少员工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前大为紧张,部分员工为了提升工作绩效,采用了短期行为,比如营销部门片面重视市场开发,往渠道压货,而忽视了对客情关系及经销商、KA等渠道成员的维护和服务工作,导致客户满意度大大下降,使部分核心渠道资源流失。

动摇了公司的军心

大德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并非适用于所有部门,比如研发部门就因为员工名额的限制,导致部门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了核心研发人才的流失。同时,一些老员工和创业元老的离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司企业文化的整体和谐。

大德公司路在何方

尽管大德公司的管理变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并不能说末位淘汰制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任何管理工具抑或管理理论都有其存在的情境,在我们没对一家公司的生存环境进行全方位扫描的情况之下就对一家公司下武断的结论,结果很可能是不正确的。

其实,大德公司推出绩效考核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激发公司员工的士气,重新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推动业务继续增长;第二,优化现有人才结构,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循环体系。

这两个目标没有问题,问题是大德没有弄清公司的成长环境。大德显然还处于成长阶段,业务上处于上升态势,这种情境之下推动营销变革很有必要。因为这一阶段,原有的创业团队开始追求稳定安逸,这显然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实施管理变革的成功率很高,可以用成长带来的收益来弥补变革的成本。

事实上,对于大德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而言,管理变革的目标应当是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重新树立、强化企业文化,在做大的同时不断兼顾创业精神和规范化管理。李经理企图通过末位淘汰来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没有考虑到大德公司仍然处于上升阶段,此时,惩罚式的管理工具显然不如正向的、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实际上,胡总也不应当将员工士气低落全部归咎为员工,一项研究显示,与其说是员工的满意度提升了绩效,倒不如说是员工的绩效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所以,员工士气低落不但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市场表现息息相关,也和老板的工作状态有关系。所以,切不可用简单的绩效考核解决问题,这不啻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事实上,员工超过三年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胡总可以采用转岗抑或用新的工作目标来激励员工。另外,对于上升阶段的大德公司而言,完全可以通过提拔优秀员工或采用树立标杆形象的方式来激励员工。通常,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都面临较多的市场机遇,因此,新任务、新岗位也会比较多,大德公司员工本应当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这种情景之下,大德公司完全可以采用积极,正向的激励方式来激活整个团队。

大德公司其实也可以采用末位淘汰制,但是方式有待商榷。首先,后进员工不可以用最强硬的方式予以解聘,而适宜采用转岗,降薪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创业的老员工,更应当采用柔和的方式,毕竟淘汰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提升员工绩效的手段。其次,大德公司可以采用提升奖励的方式来取代淘汰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奖励和鼓励的作用远远大于惩罚的作用。因此,大德公司完全可以采用给予优秀员工奖励,比如提升待遇,或用股票、期权等方式予以激励,这样可以让优秀者脱颖而出,后进者受到鞭策。

事实上,对于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而言,管理变革的目标应当是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重新树立、强化企业文化,在做大的同时不断兼顾创业精神和规范化管理,切不可用简单的绩效考核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