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人力资源

职场节目N宗罪

2012-09-27 10:36:30 字体放大:  

职场节目如今在如火如荼在各大卫视播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播的职场类电视节目超过10个,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出发点相差不大。

这股热潮开始于2010年下半年(其实,2003年央视的《绝对挑战》还是蛮有远见的!),而今年,这些节目更是在年轻群体中引起了热议,某卫视职场节目嘉宾身份涉嫌造假、IT精英声讨节目的事件更是将该档节目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之间,网上网下、铺天盖地,大有山雨欲来的阵势,就连《人民日报》也对该节目发表了评论,指出:“任何节目,在‘不隐藏自己风格’的同时,都要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顾及大多数受众的观感,并处理好看与被看、职业底线与自由个性、吸引眼球与长远口碑的关系。否则,如果一味盛气凌人、无知无畏,不懂得敬畏观众‘最后的武器’,最后很可能不是非你莫属,而是与你无关了。”

于是,一部分有心的观众产生了这样的怀疑:“求职节目到底是真是假?”作为一位曾零距离接触职场类节目近2年时间的HR,我想借此谈谈职场节目的N宗罪:罪行一:选手挑选重三样

职场节目无论多么“真实”,首先它还是一档电视节目,逃脱不了电视媒体必须要追求的收视率!而收视率这东西,并不会因为你是真实的招聘就会提高,观众是众口难调的,但是有一点,观众都喜欢

“好看的”,而所谓的“好看”,落在职场节目选拔选手这个具体的事情上,就变成了注重三样(即三个“特点”):表达有特点、经历有特点、才艺有特点。纵观目前各大卫视的此类节目,基本上上台的选手都绕不开这三方面!有的是特能吹,能把母猪说上树;有的则搞个顺口溜、小段子;有的曾经冒险、有的历经沧桑、有的浪子回头、有的专玩跨行、有的腰圆体胖、有的身高不当、有的留学归来、有的业绩响当当;才艺方面,更是吹拉弹唱总能会一样……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善于在电视上活跃气氛,才能勾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大量的报名者没能登上舞台、获得上场的机会了。如此看来,没有特别明确特点的求职者们,还是老老实实地选择其他渠道求职吧。

罪行二:岗位漂移不精当,参加节目的那些嘉宾,虽然有的在节目中招了人,但实际上,很多现场给出的岗位都是拍脑子产生的,并非当时嘉宾所在的企业、机构的空缺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因人设岗”。当然,我不反对如今很多企业的“因人设岗”行为(这是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特长设置岗位、留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因人设岗”),但我说明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其实根本没有用人需求,只是为了节目需要,在现场临时制造出一个岗位而已,甚至公司的HR都不知道他们公司有那个岗位需求!

其结果就是,现场达成了录用意向,但走下台的选手真的到了企业报到后发现,被换到别的岗位去了。某节目选手在微博上哭诉:录完节目第三天,我准备去上班,他们说我不太适合,就不要我了。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招聘,只是想通过这个节目来炒作。

罪行三:爱打软肋没商量,部分求职类节目的嘉宾非常不厚道,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虽然在现场表面上装作谈笑风生,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对求职者的一些跟求职无关的东西刨根问底,更有部分嘉宾特别喜欢问求职者薄弱的东西,专打软肋,遇到矮的问身高、遇到遭遇不公的让人回忆细节、遇到讲话特溜的挑毛病……根本不是把求职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考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完全背离了“双向选择”的宗旨。

有某职场类节目的选手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直言“整场都抓住和职业无关的问题说事,想展示的不让展示,算什么求职节目。”

遇到好高骛远、定位不清的选手,有些节目的嘉宾们则想苍蝇见了有缝的蛋一样,群起而攻之,恨不得立马吃了选手。海龟女刘俐俐的遭遇则是把主持人和嘉宾们专打软肋的“不良嗜好”完全地暴露在了镁光灯下:当刘俐俐说自己最喜欢莎士比亚的“英雄双行体”时,节目主持人一脸狐疑“是十四行诗吧?”质疑选手说的是假的。此后,该主持人声称和刘俐俐沟通的时候,浑身一阵一阵犯冷,质疑刘俐俐把回国说成中国,纠正理应说成“我们这儿”;讥笑刘俐俐声音“狂浪”。难道充满自信的年轻人发自内心的笑也要被禁止吗?勤奋清白一海归,怎能用如此充满侮辱人格的语言去刺激、伤害?

台上诸位嘉宾们似乎受到了主持人情绪的感染,纷纷站出来指责、质疑刘俐俐,刘俐俐的一颦一笑都被讥讽、嘲笑。这哪里像企业招聘啊?

所以说,真正想去上节目求职的人,必须要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否则会死得很难堪!有业内人士坦言“上节目的人基本上都要被‘蹂躏’”......

罪行四:专业考量太牵强,职场类节目说白了就是一种多对一的群面,但由于节目嘉宾身份、行业、职业背景的差异,往往针对同一个选手问出来的问题跨度非常大,包括生活习惯、穿衣打扮、学习背景、专业能力,等等,而每位选手在台上的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节目呈现一般在10-20分钟之间,根据后期剪辑情况确定)。如果还有才艺展示的话,在这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真正在考量专业能力的时间非常短,只能问一些相对泛泛的问题,而嘉宾们往往就是根据1-2个一般性的问题就来决定选手的生死,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自己的专业性到底如何......众所周知,优秀企业的招聘往往是由空缺岗位的直接上级、平级和HR共同面试(有时是各自分别面试,有时是一起面试),真正的大BOSS往往不会直接参与面试(中高层岗位招聘除外),而如果让终极大BOSS在一开始就参与面试,虽说他们可以在现场就行使最终的用人决定权,但其实未必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一方面,老板不是HR,他们的面试技术很多时候其实不如HR,他们只是在凭感觉判断,而没有采用HR常用的、被N多专业人士证实行之有效的选拔技术;另一方面,虽然其他嘉宾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面试,但他们往往对选手所选企业了解没那么深,所以,他们还是无法替代公司内不同岗位人员组成的面试小组,实际上还是老板一个人在面试,其精准性有待商榷。

罪行五:招聘其次重推广,目前招聘节目里的嘉宾通常包括三类:一是在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客户,二是真正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可能并没有在该节目播出平台投放广告),三是节目组请来撑场子的某方面专家(如心理学、测评、教育、咨询等)、中立机构、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第一类基本上是以推广为目的站到台上的,第二类真实招聘的企业,之所以选择电视招聘而不是人才交流会、网络招聘、猎头、中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宣传推广的目的夹杂其中,第三类看似中立的第三方,但实际上也在与求职者的交流中展示着所在的企业形象。所以说,无论是对于带着空缺来的有真实招聘需求的企业,还是对于广告客户和友情“出演”的第三类嘉宾,招不招到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来推广所在的企业和机构,提高在观众的知名度和曝光度。试问,如果没有这些个求职类电视节目,全国有多少人知道悦美堂、同立传播呢?总之,一句话,算了,还是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