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人力资源

招聘承诺不仅仅是薪酬数字

2012-09-27 11:15:33 字体放大:  

随着节日的渐渐远去,求职高峰到来。人才市场前日熙熙攘攘,“场场爆满”。据本报记者观察,几家大型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了约2.5万个岗位,进场求职人数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相当。

与求职者的热情相一致的是企业用人的紧迫。有不少企业为了节省时间,对心仪的人才当场拍板、在招聘告示上明码标价,更有企业开出给员工发放高额教育津贴、安排住房等优厚条件来吸引人才。

综观全国节后招聘状况,这些企业的“招数”不能说是太新鲜出奇。有的地方的企业见竞争对手薪酬较高,现场修改自己的“报价”;南京甚至有企业在招聘广告上写出单位饭堂所供应的菜式作为推销自己的“卖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工人与企业、买方与卖方关系开始产生变化之时,在这个节后开工、急需用人的时候,我们的确能够体会到企业招揽人才的良苦用心。然而,在招聘会上的美好允诺,就像热恋中的恋人絮语一样,我们不得不问:它能否得到完全的兑现?

新一代农民工的崛起,产业转移带来了农民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长三角等地区的同步竞争,使得企业必须走向与工人共享利益、共同发展。不仅如此,工人们随时可以“以脚投票”。

必须看到,招聘会上的美好承诺,仅仅是一种期许;它表征着企业已经开始放下了身段,意识到了留住工人的心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意味着劳资问题得以解决,更不意味着工人已经拥有了足以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资本。

应该说,“用工荒”说明工人们开始拥有了原始、“朴素”的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开始选择躲避那些自己无法获得满意收益的工厂。但是,解决用工市场的供需问题,并不能仅仅在招聘会上做出功夫。

在工人进厂之后,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劳动时间、劳动环境,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能否及时、有效地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援助?社会是否对外来务工人员予以足够的尊重,能否给他们提供足够平等的市民待遇?这些,都是影响工人们在择地择业的重要因素。它们隐藏在招聘会的热闹与冷清之中,隐藏在一座工业城市的大街小巷之内,但是它们对人们的选择心理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招聘会上那一个比一个看上去喜人的薪酬数字。

政府和企业,既然认识到用工状况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就必须重视以上因素,在自身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多考虑务工人员的需要;多关心、爱护这些为地方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构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市场,需要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