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职场生活职业充电:满意工作的衡量标准是收入还是工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意工作的衡量标准是收入还是工作
中国职场报道:D最近又辞职了。这已经是他本科毕业一年半的时间里,第三次炒了老板的“鱿鱼”。每一次换工作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但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总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同样,躁动在他的同龄人中蔓延着。那个看似无限广阔的职业空间,却让身在职场的人们产生了集体性不满。2006年1月1日-2月25日,由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项目组发起,《职业》杂志、千龙网、中青在线等媒体参与的“职场人士调查报告”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在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1488个有效样本中,只有26.81%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33%的人则明确表示了不满意。
调查显示,有41%的人认为自己的职业困惑是因为缺少发展空间,33%的人觉得原因在于收入太低;17%的人认为个人兴趣与工作不符合,6%的人表示人际关系不乐观。相比之下,自认为没有职业困惑的职场人士仅有3%.
如今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习惯了职业的频繁转换。然而,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高的职业满意度,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职业困惑。可以说,职业困惑已经成为每个身在职场的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教师是个逼着你重复自己的职业
调查显示,48.84%的人认为教师最缺乏发展空间
M今年30多岁,是一名中学教师,当着一个重点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同时还教了两个班的语文课。按说这应该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论地位,教书育人,是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论收入,她每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应该算比较殷实了;论强度,每周14个课时,其他时间除了备课改作业之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能自由支配。此外,每年雷打不动的寒暑两个大假,更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得眼睛发红。
可她自己并不这么觉得。“上课讲的一些东西,尤其是阅读理解,那些选项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还必须得给学生们讲,不然考试就丢分。”她苦笑着摇摇头,“其实讲了也用处不大。”
文科生最讲究的就是广泛阅读,一直以来,每隔一段时间,M就会给学生们列出个书单,上面都是她推荐给大家的好书。从接手这个班算起已经两年半了,对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能怪他们,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对付考试了。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做数学题。”
至于她自己,M已经看到了一连串异常清晰的前人踩出的“脚印”:年轻教师、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处主任……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没准儿还能当上校长。
“对我来说只有年头是否熬到了,谈不上什么发展空间。”她说,做老师是一个不断往外“掏”的过程,可每次“掏”的都一样,重复的次数多了,就会越来越“熟练”。“这个职业不会逼着你想主动学什么新东西,就算是学了也没什么太大用。高考在那儿压着,哪个老师能搞‘自选动作’呀?总之,这是个重复自己的职业。”
我满意的是收入而不是工作
调查显示,人们的收入越高,对工作感到很满意的比例就越大,感到不满的就越少。
“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X一脸认真地问记者,“一群人被带到一个屋子里,重复着一个工作——翻硬币。正面、反面、正面、反面……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然而不幸的是,回报给他们的只有微薄的薪水。于是这群人愤怒了,他们觉得翻硬币是天底下最最无聊的事情。与此同时,另一群人也被带去做着同样的工作,不一样的只有薪水——他们获得了大笔的酬劳。于是他们由衷地发现,翻硬币这样一件简单的工作,居然这么有意思!”
“钱这东西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觉得枯燥的劳动是乐趣无穷的。”他说。
X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他自己。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次职场“三级跳”:一年前,他在某小型汽车公司做品牌形象推广工作,几个月后,跳槽去一家公司任公关助理,几周前,他又转投到一本汽车类专业杂志做编辑。
“其实工作内容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就是薪水。”X告诉记者,这样“折腾”一年下来,他的工资也完成了一个从2000元、4000元到6000元的“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