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MBA/EMBA > EMBA

国际大师是否适合国内EMBA教学

2010-11-10 09:48:22 来源:精品学习网 字体放大:  
商学院聘请国际级大师给学员上课已经不是新闻,但最近在业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洋教授是否适合中国的商学院教学,尤其是EMBA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特殊性,中国的EMBA学员目的明确,他们有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探讨,希望能在商学院找到解决企业问题的良药,但大多数人语言基础不太好。对洋教授传授的知识很有可能消化不良,原汁原味的国际大师是否适合国内EMBA教学是目前很多商学院在思考的问题。

洋教授作用不可抹杀

聘请洋教授对EMBA学员来讲机会千载难逢,毕竟听国际大师讲课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个实力和号召力。但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因素造成的双方沟通不畅也令人遗憾。一位商学院负责人表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过去所做的事,正是中国企业现在要做的,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作为一个优秀的高级管理者,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其完善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据了解,目前国内商学院使用洋教授的普遍做法是配备同声传译或者中国的教授辅助教学,外语好的学生就会认为一节课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翻译上,如果学费是20多万元,那么一半的钱就会白白消耗在解决语言问题上。有学生想和国外知名商学院教授探讨关于中国企业的文化、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由于文化差异太大讨论过程中困难重重。对于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消化不良,问题不在于大师不了解中国,也不能怪中国学生外语不好,商学院如何将双方更好地结合才是症结所在。

原汁原味教学也要适合中国口味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认为,在我们强调培养国际化人才,使我们的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的时候,完全否认洋的东西不现实。但是,原汁原味的教学要了解与适合中国企业和学员的口味。他介绍,人大和布法罗大学管理学院的合作其前提是要了解中国的口味。人大所请来的洋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中国教书。其中,有的洋教授来中国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已经不下50次。徐二明院长说,他曾经在澳大利亚、美国做过兼职教授,在那里要把中国企业管理的情况讲给那些对中国了解很少的美国学生,他们也不能理解。例如,外国学生听他讲改革开放就好像在听天书。后来,他所任教的学校组织MBA互访团,让学生到北京、上海参观访问,他们才发现中国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徐院长认为,在EMBA的教育上,不能简单地将请洋教授来教学与国内各商学院的国际化联系起来。内地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各行业企业的老总。这些人当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课堂中涉及更多的实战的东西,希望老师有更多的实际经验,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与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商学院请来的洋教授的讲授有时过于偏重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不能与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很好的互动。

中西贯通的洋教授更受青睐

对于很多人反映洋教授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徐院长认为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外国人讲清中国经济的问题。国外先进的管理的理论与知识点是应该花大工夫学习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消化吸收过程。EMBA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工作,更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考虑到目前大多数EMBA学生的现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徐二明认为,要多请一些“唐僧”,少请一些“印度和尚”。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在国外名牌大学读过书、教过书的内地、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教授最为理想。他们中很多人发表过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论文,具备欧美商学院的管理知识,对亚洲和中国的经营理念与实践很熟悉。这样,他们讲的知识就很贴近中国的实际,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对于聘请什么样的洋教授,长江商学院有非常明确的答案。院长项兵说,“我们的教授必须是中西贯通的,不了解中国的教授在国际上再顶尖对长江来讲也不是好教授。长江商学院从建立之初就确定服务中国的国企、民营企业,打造中国的顶尖企业。所以长江没有叫做长江国际商学院。”很多商学院请来洋教授给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授课,但往往良好的愿望受到打击。目前中国的市场上上演的是国企、民企、跨国企业“三国演义”,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中国企业的镇山之宝是中国的企业文化。过去,大家坐在台下听洋教授讲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企业家、管理者需要的教授必须既是世界一流的又是中西贯通的。所谓要求“四通”,就是既懂得中国、又了解国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据介绍,长江商学院要求教授无论外籍教授还是华人教授必须对中国有至少两到三年的研究了解,任教长江商学院的长期教授70%是华人,长江商学院在其十门课程中实现了“四通”教授任教。洋教授不可能长时间留驻中国,他们怎么可能把斯坦福商学院的教授留在中国的商学院长期任教?据了解,长江商学院在近两三年内不会考虑和国外商学院合作,即使有也是以长江商学院为主的与国际顶尖商学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