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从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获悉,今年MPA招生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北京在原有7所首批MPA试点院校的基础上又新增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招生单位。同时人事部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公务员报考MPA的政策。为此,我们采访了这8所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对这些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做了了解,并请一些专家就今年如何报考给出了一些建议。
2004年招生院校、招生人数均有增加
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说,北京8所MPA招生单位全部属于全国招生,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这两所院校属于限制招生单位,学生数量控制在80名,而其余6所培养院校属于自主招生单位。
据了解,今年个别院校在招生人数上有所增加。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浦劬说,今年北京大学MPA招生总数计划在500名,与去年比较招生数扩大了200人;北航MPA中心主任李成智表示,北航决定今年大规模扩招,在去年招生120人的基础上,承诺今年凡是北京的过线考生,且通过面试者,将全部录取。
人大、北大:政府背景雄厚
据了解,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MPA培养院校跟政府、机关联系比较紧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院长说,人大MPA的专业设置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以政府部门设置为导向,设立了财税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方向,专业课程依据从事该领域管理工作所应掌握的技能来设置。另外一个专业设置的导向是职业导向,如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就是从学员所从事的职业的角度来设立的,专业方向中的课程设置旨在提高学员从事该类职业管理工作的水平。这两个专业设置导向适应了MPA学员不同工作背景的需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浦劬告诉记者,北京大学MPA在基础理论思维培养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和强化政府和公共管理的应用技术课程,如管理操作方法、政策分析模型、管理测量技术等,使学员不仅知晓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明白怎么做。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照学员的职业特点配置适量专门课程。
清华、科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打造的MPA工科基础比较雄厚,弥补了文科院校偏重定性理论分析的不足,增添了对于数据、数量的分析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有强说,清华MPA主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为学员开展学术交流、论坛、讲座,而且经常就有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举办大量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学员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考核方式上借鉴了国外MPA项目的先进经验,课程分为核心课、方向性必修课、选修课三大类。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许放说,科大MPA第一届已毕业的学员曾去秦皇岛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第二届学员参观了天津技术开发区,“这样的活动我们每届都要进行,学生反映很好。”科大MPA学员多来自科学技术部、研究所、国家工业部委,许院长讲:“这些工科学员都是带着问题来,他们急需在公共管理方面进行充电。”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以专题座谈的形式来交流,学员反映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都很实在。
师大、社科院:注重强化学科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是北京新批的MPA院校。该院教学部主任蔡礼强博士告诉记者,社科院在普通MPA方向外,又开设了金融管理、人口发展与管理等行业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方向,侧重点在提高对国家各项政策理解的能力。在这些专业方向上,社科院引进了许多经常参加国家战略计划的专家和顾问。蔡博士说:这样社科院就有了“专长”。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克强介绍说:“北师大结合学校优势专业来设置MPA办学方向,重点方向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社会保障,这些在北师大都有很强的专业基础。”
北航、农大:力拔培养行业内人才“头筹”
北航MPA中心主任李成智说,北航长期以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军兵种、国防十大科技工业集团合作,这层关系为北航MPA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学员可了解到关于航空航天、高科技与国防等最新的动态信息和政策,有利于提高涉及国防安全公共管理方面问题的办事能力。农大提出他们MPA的发展方向将是培养农业公共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沛说,为提高我国农业领域公共管理水平,中国农业大学为MPA学员构建了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这个平台,让学员们可以充分了解我国农业公共管理最新的理论和经验。
专家建议择校不妨“杂交”
朱立言建议,由于学校大致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建议考生首先根据自己目前的领域和自己的职业选择对工作有所帮助的学科和院校。从知识融合角度来讲,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杂交方式”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文理相互渗透,各个领域都可以结合的到,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思维方式上也会有质的超越。最后,学校的环境和学术交流也很重要,因为公共管理硕士都是在职人员,所以课堂上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学员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是学员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择校时要特别注意,能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文化相结合的院校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