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管理中,凡是工作的主要成果都可以定量评估的职位,绩效评估方法就不会太难,但是现在企业里还有一类员工是不能用常规的绩效评估方法来考核的,因为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所做的工作可能不会像制造一个零件或者生产一个产品那么很快见到成果,例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企管部、客户服务部、战略规划部、市场调研部、研发部等等,还有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员工,比如媒体、咨询公司等,他们通常都在办公室里、电脑桌前,使用着阅读、思考、研究、讨论、写作等工作方式,运用掌握的知识来想方设法帮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值。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到:“今后50年内,能最系统最成功地提高知识员工生产率的国家将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知识型的员工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较为重要的资产,但是知识员工所具有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较强的独立性、乐于挑战性工作和创新精神等特点,使得如何建立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成了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工作能力参数×工作能动系数×工作成果影响力。知识型员工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和他们头脑里的思想,因此,他们的绩效产出更多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自身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工作能动性,因此,对知识型员工工作能力参数是首先要设定的,例如在一个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部门,就需要对一个部门里的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结构、擅长的领域等能力型的指标体系构建出来,这样才能够预见一个知识型的员工,未来能够迸发出多少能量,以及在工作中如何表现其协调、沟通、组织和创新能力;但是要知道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也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知识型员工很容易消极怠工的——因为他们的产出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而如果员工能力也表现了,主动性也很强,那么怎么知道其结果呢,那就需要对其工作带来的影响通过多个方面来评价,例如咨询公司的研发部门,其研究出来的模型是不是被公司内的人广泛使用,是不是被客户认可等等,内部员工是不是做出肯定等。综合来说,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等于工作能力参数×工作能动系数×工作成果影响力。
薪酬体系不能局限于金钱。虽然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并非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但缺乏金钱的激励也万万不行,对于中小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来说,报酬的高低仍然是评价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即使是高出市场平均报酬一点点,也会对他们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然而,知识型员工非常会把握自己工作努力的尺度,而且对于收入的不满,他们通常不会主动提出,要么消极面对,要么选择离开。如果报酬公平,他们会正常工作,如果他们觉得报酬要比公平报酬要大,他们可能工作更加努力。因此,如何把握住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体系设计的“度”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应该和操作型的岗位的薪酬结构分开,至少要高于操作型岗位的15-20%左右。但管理者也应看到,知识型员工不仅对于物质需求有要求,还会非常关注薪资外的福利,例如弹性工作制、带薪休假、保障及购房津贴等各种福利,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型员工的薪酬设计时,眼光不能局限于金钱量化的工资制度,各种非工资性薪酬也应纳入考虑的范畴,这样才能使知识型员工的“心”稳定下来。
绩效评估的结果指标比过程指标更重要。一般来说,绩效评估不仅仅关注结果,也关注工作过程,例如员工有没有迟到,上班是不是在认真干活等等,但是,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这些考核不见得就是非常必要的。某行业报不久前遭遇了媒体改革,主管部门不仅取消了财政补贴,还要求将报社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过去,该报社基本没有绩效评估这种概念,大家都吃大锅饭,不愁发行,不愁资金,工资也比较稳定,这样一改,如何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就成为了如何留住员工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的问题。报社领导班子对一些企业进行考察后,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绩效考核方案:要求所有的编辑、记者每天上下班必须“打卡”,如果在上班时间出去,一定要填写请假单,否则将会扣罚稿费;此外,员工们每天都要填写工作绩效表格,其中详细到每小时在干什么,这些表格除对采编人员的文章、版面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还对员工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估,包括办公室、办公桌的整洁程度都成为考评内容。但是这套绩效管理体系实施仅两月余,采编人员就怨声载道,虽然每天编辑记者出勤率明显比以前高,表面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稿件质量却大幅下降,不断有员工提出辞职。最后,总编不得不取消了“打卡”等等规定,而把绩效管理体系定为:每个记者或编辑每月必须完成多少稿件或多少合格版面,超额完成者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并月底评选优秀稿件和版面,完不成的则在稿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扣罚。这条规定实施后不久,采编人员的积极性高了,报纸质量也上去了。由此可见,在对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中,结果指标比过程指标要重要得多,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带有不确定性,工作过程带有不易控制性,而他们又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一定的创造性。
引进自我管理绩效体系。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8%)和金钱财富(约占7%)。这说明,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个人成长空间和工作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引入自我管理绩效体系,因为知识型员工一般都自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对于公司提出的硬性规定常常不予理睬,因此,要衡量其绩效,公司需要让知识型员工进行自我工作认知和自我管理,例如让知识型员工按照公司的目标制定出计划,公司不硬性规定每个人或每个项目组什么时候应该完成多少工作量,而是告知最终的成果完成时间,并在每个星期要求公司知识型员工在公告版上将每个人或项目组的工作进度贴出来。这么做的好处在于,知识员工的自尊心很强,他们如果看到自己落后了,你不用再采取什么其他措施,他们自己就会努力赶上了。目前,在企业的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以及咨询公司等这种方法都比较奏效,到一个月完成的时候,人力资源主管把这些表格综合到一起比较,就知道大家每个人做得怎么样了,而且每个人还可以进行工作绩效的原因分析。
建立没有终点的阶梯状的晋升体系。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因此,他们对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晋升体系也非常重视,有时候他们还担心自己的才能没有被企业及时发现。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绩效管理被誉为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典范,其绩效考核的体系简单描述就是“UP OR OUT”,员工进入公司通常是从一般分析员做起,经过2年左右考核合格升为高级咨询员,再经过2年左右考核升至资深项目经理,这是晋升董事的前身。此后,通过业绩审核可升为董事。所以,一个勤奋、有业绩的人在6~7 年里可以做到麦肯锡董事,但是在他每一个晋升的阶段,如果业绩考核并未达到要求,就要被OUT(离开麦肯锡)。作为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现在有700多位董事,即合伙人。毫无疑问,他们是麦肯锡最优秀的员工,也是麦肯锡的管理者和老板,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具有终生在麦肯锡工作的保障。每年,麦肯锡从600多名合伙人中轮流选出十几位合伙人组成评审小组,对各位合伙人的业绩进行考查,如果未达到要求,同样要被请出局。这样,作为每一个员工即便是到了合伙人,也会继续考虑自己如何去进步,去创新,因为在这个绩效体系里面,就是到了合伙人,也不代表事业就到了顶峰。现在很多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体系是有终点的,因此,很多企业的员工做到了副总、总监等职位后,多半都会跳槽或者另起炉灶,因为很多企业的绩效体系到这一个级别就封顶了,知识型员工通常觉得做到这个级别,没有什么挑战了,对自己的工作就不会再继续努力。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绩效考核的体系进行分级,例如同样是营销主管的职位,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这样就能够让那些在企业里呆了很长时间的知识型老员工,也知道自己还有空间。此外,激励知识员工更需要长期激励,它能减少员工的短期行为,降低离职可能性。要长期保留和吸引优秀的高级人才,需要使知识型员工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一员,而不是“高级打工者”。目前国内外企业界运作效果良好的长期奖励计划是 “认股期权”,认股期权最大的功效在于,它可以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比较优惠的税率积累资本的方法,同时把企业支付给高级人才的现金水平控制在最低的水平,由于股票的期权性质,使企业牢牢控制高级人才的日益积累起业的庞大资产,使得他们积极努力工作。
重视绩效,同时也要重视培训 。知识型员工对于自己的学习是比较重视的,他们在企业工作,不仅希望从企业内部学习到更多知识,还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深造,例如上MBA,或者EMBA,或者一些短期的培训等。而在一些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培训却存在很多误区,一些企业担心成本过高,怕培训完员工跳槽,企业不划算,另外的则认为培训只是针对那些学历比较低,文化和素质不太高的员工的,而认为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是一些学历高、素质好的人才,再对他们进行培训就显得有些浪费。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话题,知识管理的推动,多半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来推动的,而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可以促进知识在内部的共享,相当于一个知识型员工上了EMBA,整个团队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部分知识,知识型员工通常也比较“好为人师”,他学习完,就可以和大家分享他学习到的知识。一些国际的大公司,都建立有自己的学院,例如宝洁、摩托罗拉、惠普、微软等等,他们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很多知识型的员工不断的提升自己,更好的和企业的发展结合了起来。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知识型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企业要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必须在绩效考核体系上要有先进性,不仅要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还要从公平客观评价、个人成长空间、培训机会等对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激励,才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