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精选内容 >

盘点特长生之路:“体”与“教”如何能双赢?

编辑:richie

2023-11-21 14:21:44

盘点特长生之路:“体”与“教”如何能双赢?

在我国,“体教结合”的提出并推行虽然已有20多年,但这一字眼频繁见诸报端,当从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清华“眼睛侠”胡凯勇夺100米冠军之后开始。特别是在后奥运时期,不少人提出,“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体教结合”,又该何去何从?

“体教结合”走过21年

事实上,早在21年前,“体教结合”就已经在国内开端。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要求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序幕。按此意图,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

从当初50几所高校试点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到如今200多家,而真正办出名堂的却并不是很多。清华大学田径队、射击队,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成为“体教结合”尝试的佼佼者。一时间,“背着书包上赛场”成为这些大学生运动员的真实写照。在北京奥运会上,清华大学就有5名学生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寻求有机结合是关键

“体教结合说白了,应该是体育回归教育,因为体育本来就是教育。”北理工足球队总教练金志扬告诉记者。“学校足球是我们所有足球发展的根基,足球要回到学校中去。如果我们的根基打好了,我们完全有希望。”

在金志扬看来,大学精神与体育精神的结合,促进一个人的和谐发展,这不是简单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退役出路的问题,而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是多家高校“体教结合”的共识,那就是,在育人的同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正所谓“成不了冠军,也能成才。”

然而,如果培养不出运动健儿,那“体教结合”能算是成功吗?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认为,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加快。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

而此刻,当务之急便是,保证这种结合不流于形式,这将是能否保证“体”与“教”双赢的关键。

能否分享成功“神话”?

随着清华大学田径队胡凯、刘青、李翔宇等名将的涌现,“清华模式”的美名不胫而走。“北理工足球”和“北航男排”也成为体育界的闪亮名片。相对而言,这些高校的培养模式经受住了竞技圈“残酷”的考验。那么,他们的成功“神话”,能否复制?

2009年新年伊始,清华大学每年一度的体育冬令营就要拉开帷幕了。从1997年开始,清华大学便从体育冬令营中挑选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这些人要进清华大学必须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清华认可的成绩,正所谓“两条腿都过硬”才能被录取。而其他高校,也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独招生的方式选择优秀的“苗子”入校。

相对体育职业队而言,学校内的训练设施、后勤保障等大都略显“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提高训练质量才是“业余赶专业”的良方。像清华这样的高校,除了生源优秀外,还已经有了一定的培养思路、模式和基础,李庆、曹振水等知名教练的全身心投入也促进了队伍水平的提高。

可喜的是,这些成功的“神话”正在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分享。北理工足球队自孤军艰难闯入中甲之后,引起了中国足球界的肯定和重视。如今,大学生的联赛前两名便可直接晋级中乙,职业联赛的大门并非紧闭,就看“学生军”能否练出过得硬的实力。

标签:

● 相关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