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课外拓展 >

以守正创新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richie

2023-07-11 14:21:5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站在以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高等教育要科学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特别是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来指导办学实践,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着力增强立德树人的“精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对“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跃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在此过程中,尽管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结构体系、区域布局、机制体制等不断在“变”,但是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却始终“不变”。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将满足民族复兴对人才的渴求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和新特点、新机遇,致力于探索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基因成为时代新人的鲜亮底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要持续深化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注重“柔性引才”和“以才引才”相结合,重视为新引进人才构建发展平台、提供人文关怀,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要扛起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使命,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精细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强课程、教材、师资等关键要素,健全丰富学生深度参与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及早发现、精准施策、个性化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高质量应答“如何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时代之问”,努力为构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准确把握“危”与“机”,着力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
 
   高等教育始终是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的动力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美国拉拢其盟友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层层加码、不断升级,意图从产业链供应链层面遏制我国发展,导致出现少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我国高校要在辩证认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中勇担历史重任、引领时代潮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坚定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意志,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催生发展新动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大“新引擎”。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发力点,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拓展优势科研领域和方向,着力完善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前瞻布局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聚力搭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以国防特色鲜明的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为己任,通过培育创新团队、扩大基础研究规模、面向重大重点项目配置创新资源等,极大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科研潜力,科研成果丰硕喜人,共获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17项。
 
  准确把握“时”与“势”,着力提升学科建设的“高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2022年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客观分析本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准确把握“时”与“势”中做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关键牵引作用,开展整体性布局建设,强化高峰学科引领,拓展高原学科面向,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切实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模式,加大对传统优势学科的扶持力度,结合“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强改革创新,进一步彰显特色、做强优势,让传统优势学科焕发勃勃生机,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要按照学科引领、专业支撑、平台保障、开放引智的思路,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力度,持续优化拓展学科布局,引导优势学科向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学科新增长点,塑造学科建设新特色、新优势,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功能。
 

标签:

● 相关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