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5-13
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有没有挤出效应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出台稳健的财政政策后才有所缓和, 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研究。
章晟(2003)认为,一方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部分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总之,大规模建设项目主要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承担,银行大量配套的贷款资金也主要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银行贷款向大城市、大客户集中,中小城市、城镇、中小企业的资金匮乏由此就不难理解了。
吴俊培(2004)认为,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靠税收增加的,那么表明私人部门的投资将会减少;如果政府不靠增加税收来提高,那么意味着政府借款增加,这样同样会减少私人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因此政府增加支出会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同时还分析了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私人部门市场失败的情况;二是取决于政府支出资金的来源情况,如果是从国外借款的话,那么对私人部门的排挤会减少一些[1]。
庄龙涛(1999)和梁学平(2003)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排挤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其理由:(1)我国政府采用发行国债和增加税收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其结果是将原来由企业和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增加了政府对资源的占有规模和控制程度,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使企业和个人没有能力参与市场投资的竞争。这实质上等于把企业和个人“排挤”出市场。(2)为了保证对资金的占有和控制,我们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市场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如严格限制发行企业债券和直接融资,限制股份公司上市,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歧视等等。这些限制阻碍了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市场,也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大打折扣。(3)我国目前处于市场饱和,失业人员增多,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时期。此时的“排挤效应”虽有所显现,但并未释放出来,当经济形势好转,市场启动,资源充分利用时,这种“排挤”效应将快速释放出来,并对未来经济运行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于天义(2002)则把积极财政政策的排挤效应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民间投资的排挤效应。政府投资增加,相应的把民间投资挤了出来,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暴增,就是这种排挤效应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是对消费的排挤效应。政府用于建设的资金的增多,必然导致用于吃饭即消费的资金的减少,从而直接地减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庞大作用。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财政政策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