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法学论文 > 诉讼法论文

关于民事检察监督若干焦点问题

编辑:

2014-03-19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重心是监督民事审判权及公力救济。要防止机械执法、孤立办案、为监督而监督,以免造成新的矛盾冲突如果有多种监督方式可以行使的话,应选择最有利于节省诉讼资源,发挥审判救济能动性的方式首先,只有当事人穷尽了普通诉讼程序后,即通过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法院自行纠错程序仍然未能解决,当事人申请抗诉,检察机关才启动监督,确保监督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采用的监督手段与监督目标要合乎比例。如对民事审判中一般违法或标的较小、影响不大的案件错判,尽可能采取宽缓的监督手段—以检察建议的方式纠正生效裁判的瑕疵和不当同时,提高再审检察建议的质量,增强再审检察建议的说理性,做到以理服人,力促法院改判纠错。再次,民事检察监督的内核始终是对民事审判权的监督,原则上不干预当事人的诉讼活动,检察机关处于中立、超然的立场。只有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检察机关才主动介入监督。最后,尽管生效裁判存在瑕疵或不当,但无法通过抗诉启动再审解决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尽可能通过协调、平衡当事人双方利益,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对涉及群体事件的案件,更要充分考虑利益协调平衡

二、关于申请抗诉前置程序与依职权抗诉问题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二是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是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显然,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应先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而不能直接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这是基于民事抗诉是一种非常程序,即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程序,是对作为公权力的民事审判权的监督,通过启动再审程序,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统一。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规定了更严格的条件,体现审判救济优先的原则。当然,前置程序也不是必然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抗诉案件审查工作的纪要》第8条规定:判决、裁定、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审判人员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且导致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不受前置程序的影响,当事人可直接向检察机关提出监督申请。

作为公权力监督的民事抗诉应遵循事后监督的原则,应在原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才介人,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救济看,应当尽可能通过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穷尽救济,即当事人通过一审、二审、再审程序实现自己的正当利益。原则上,只有经过这些程序后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才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与以往不同的是,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穷尽审判救济的原则,要求当事人通过一、二审之后,还须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原则上不得直接向检察机关申诉,即当事人申请抗诉应当经过前置程序,以便利当事人申诉,毕竟通过检察机关抗诉启动再审周期长、环节多,容易造成当事人诉累。且当事人的多头申诉重复审查,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当事人一方既向法院申诉,又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检法分别立案审查,均认为申诉理由成立,则检察机关会通过抗诉要求法院启动再审,同样法院也会依当事人申请进入再审。但实际上法院只能按照其中的一种方式启动再审。

然而,对公权力监督始终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内核。同时,按照宪法的定位,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一切诉讼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体现公力救济优先。首先,民事检察监督的重心在于监督民事审判权和民事执行权。因此,检察机关对于法官违反职业操守的应当重点监督,尤其是审判人员涉嫌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严重违法犯罪的,一经发现,检察机关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如果民事案件裁判尚未生效的,检察机关有权对审判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如果原判决、裁定已经生效,包括一审生效判决、裁定,检察机关均有权依职权提出抗诉,无须经过前置程序。其次,遵循公力救济优先的原则,检察机关对于违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民事诉讼活动有权直接进行监督,一旦判决、裁定生效,即便在当事人不愿申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也有权依职权提出抗诉,不受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的前置程序限制。因为经济流转、交易过程中的一切损害国家、社会公益的民事行为均会被法律否定,体现在民事诉讼中,法院通过裁判确认民事行为无效,判令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法律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优位。因此,公权力监督和公共利益保护是依职权抗诉的重要基础。

三、关于一审直抗问题

一审直抗是指检察机关直接对法院一审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判决、裁定作出后,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上诉权,待一审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直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检察机关对此类未经法院二审审理的案件提出抗诉长期以来,检察机关普遍认为只要法院生效裁判错误,当事人申请,检察机关就有权提出抗诉,至于当事人放弃上诉权是否有正当理由在所不问。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最高检察机关认为一审直抗须理性回归,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严格限制一审直抗,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放弃上诉转而直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的,不应受理。[2]两高《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也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一审直抗必须有正当理由。[3]这主要基于民事抗诉是作为公权力的检察权对民事审判权的监督,其中尽管也有对当事人私权的救济成分,但这种监督的核心依然是对公权力的法律监督。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当事人的私权纠纷,应当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由当事人通过正常的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如当事人不服法院一审裁判,应当通过正常的上诉程序寻求司法救济,否则有违民事诉讼法“两审终审”的立法初衷。原则上,对不服一审民事裁判的,检察机关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上诉程序解决,只有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直接申请抗诉,检察机关才予以受理。而对何为正当理由至今缺乏明确规定,我们认为,正当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一审终审的小额诉讼案件。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157条第1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此类案件一裁终审,法律没有赋予当事人上诉权。该条款的立法宗旨主要是节约司法成本,减轻上级法院审判工作的压力。对于这类案件裁判错误的,若不予抗诉,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显然不利。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第11条第2段,明确将小额诉讼案件作为一审直抗工作的重点。2.据以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的。3.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检察机关在诉讼任何阶段均可实施法律监督。此类案件属于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的范围。同样,当事人有权申请检察机关抗诉。4.法院违法送达法律文书,影响当事人上诉权的。如法院违法进行公告送达,导致当事人无法行使上诉权,对此类一审生效裁判,当事人有权申请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审查认为该类一审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可依法抗诉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5.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行使上诉权的。6.当事人因严重疾病等客观原因无法行使上诉权的。7.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无法缴纳上诉费的。对此,域外立法经验可供借鉴,如《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4款规定,经济困境不能成为诉讼的障碍。[4]

四、关于举证责任分配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问题

标签:诉讼法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