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03
二、青海省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藏医药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过程中,一些问 题 也 逐 渐 表 现 出 来。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个方面:
( 一) 药材资源与藏药产业化发展的矛盾突出。
青海藏医药产业发展迅猛,近几年出现了50 多家藏药生产企业,原料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青海藏医药产业发展的 “瓶颈” 之一,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青海藏药材年需求量 在 2000—2500 吨 之 间,但 年 收 购 量 不 足1000 吨。有的药材,如藏茵陈,因产量大大减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从省外收购,有些甚至要进口。青海藏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约 11万亩。仅是邻省甘肃药材种植面积的 1 /10,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 GAP 种植基地,药材资源种植远不能满足规模开发需要,藏药生产链上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采收的机构。
青海省藏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海省中藏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 二) 企业经营理念落后,知名品牌稀少。
目前,全省共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藏药品种近 710 个,其中,藏药品种 437 种,占 62% 。
现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 “金诃”、 “晶珠”、 “三江源”等藏药商标为中国 “驰名商标”。多数藏药产品还未被市场认可,不能进入 《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不能列入公费医疗用药和非处方药目录,直接影响了藏药在医院主流渠道的用药,阻碍了企业产品市场空间的拓展。目前,市场销售也缺乏有效的现代化营销网络支撑,多数企业缺乏与省外大企业联合,利用知名品牌发展自己的 理 念,经 营 观 念 落 后,限 制 了 企 业 的发展。
( 三) 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研发受阻。
藏药产业作为医药工业的一部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特征。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 15% 以上,而青海省多数藏医药企业仍采用民间传统的生产方法,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青海省三分之一的藏药企业无科研机构,具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大多也严重缺乏科技人才、流动资金和技术开发费用。企业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药学专业人员,新产品研究开发迟缓,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多数产品剂型落后,多为传统剂型、地方标准或仿制产品。全省中藏药生产企业拥有的 437 个品种中,进入 《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的仅有 109个,非处方药品种 166 个,企业长期生产的品种有 130 余种,真正有市场有销路的药品只有 50余种。另外,藏药准入门槛较高。目前申报一个准字号的藏药,需要费用 300—400 万。一般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往往无力申报,也影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 四) 藏药产业总量未形成规模优势。
由于缺乏对现有的药品品种资源有效、合理、科学的利用,造成投资分散、企业生产规模徘徊不前的现象。虽然,近几年中藏药生产企业得到较大发展,有 2 户企业销售过亿,14 户企业达到 500 万元以上,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行业销售总额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2008 年全省中藏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1 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2% 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本行业总户数的 30%左右,而 70% 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医药企业要通过国家 GMP 认证,仅在资金上就需要3000—5000 万元的投资。 青海藏药企业投资能力有限,亟待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培育以产权为纽带,产销与科研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提高中藏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五) 藏医药消费市场培育不足, “青海藏药”缺乏影响力。
影响青海藏医药消费市场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文 化 隔 膜,二 是 对 “青 海 藏 药” 的 宣 传不够。
传统藏医药是青藏高原区域性特征的文化,消费群体主要是藏族群体。由于在宗教、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内地的广大消费者、医务工作者,甚至医学专家对藏医药、藏文化基本不了解。藏药对于内地大多数消费者来讲也有陌生感和神秘感。加之企业不够重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营销体系管理松散,一些藏药厂家在药品宣传中急功近利,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一味夸大藏药的神奇疗效,在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藏药生产和销售。另外,在长期宣传和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对 “青海藏药” 的宣传,众多消费者认为藏药就是产在西藏。
标签:企业研究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