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09-19
本文讲述了关于老子思想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老子《道德经》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诸多启示,本文对此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道与德,解决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人力资源管理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道德经》一书中,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文章只有五千余字,但是他的理念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老子的《道德经》,主要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策略和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参照老子的学说,观察他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处的许多固有观念,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丰富的智慧之书,包含深刻的管理思想,借鉴《道德经》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一、“道”的理念
“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是老子认为的世界本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虽然无形,无声,无色,无为,但是它却是存在而且能被感知的。
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在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道乃规律,就是说管理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惩罚;“顺道”的思想还强调:顺道首先要“辨道”,即要去认识事物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顺道”。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对人的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无规律可循,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遵循客观规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德”的理念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说:大德的内容,就是遵循“道”而行动。历代解《老》名家皆曰:“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现)也。”总结其含义,即:“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而“道”则为“德”的内容。老子的“德”是得之于“道”(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天道“亡为”,人得之于“道”,则应“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道“亡为”,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而生,“道”并不想得到什么,对万物无私奉献,永远无所求取。因此,圣人守持无为之道而事事,对企业员工不是用言语进行说教,而实施以德感化使其效法。一切顺应自然,即使对企业员工有所帮助,也不要以为自己出了多大的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为有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解释为:要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客观规律,那么,作为“道”的体现形式的“德”则应理解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正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道生育了万物,而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了万物,外形完成了万物的种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先有了建立和发展企业之“道”,通过“德”具体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最终就能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那么什么样的“德”对一家企业来说才算是“贵德”呢?老子曰“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第51章)。”也就是创造人才但不占有人才,提高人才但不认为是自己功劳,培训人才但不去主宰人才,这便是最具人力资源管理之高的“德”。 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才者昌,重视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所以管理者强调得人之道、用人之道,这才是现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艺术的精髓,也是合乎老子“大道”的“上德”。
三、“法”的理念
这里的“法”指法理、公正,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弥补人治的随意性。
1.“无为而治”
老子在“自然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传远古的无为管理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2章),老子认为,任何社会经济的运行都要遵循“道”的规律,具有天然的和谐性,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必须是以“道”的规律为指导的管理。老子提倡“无为”,实则“无不为”。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并非要求人们毫无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无为而以为的境界。老子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以“道”的规律作指导,通过“德”的感化,使人民实现自身“德”的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即实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第57章)。可见老子的无为管理并非放任自由,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始终掌握住另一只无形手,即“德”的感化。老子的无为经济管理思想有着科学的成分,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人力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都能自发地按照规范和要求办事,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组织的宗旨和荣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一般小心谨慎。“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中的“烹”字,就如企业管理:一是,在企业出现混乱之时,不能心急,任何混乱都有一个关键,慢慢来,顺应其势,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逐渐解决。二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这种老子的大国与小鲜的原理也很实用,治理一个国家好象煎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的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企业中本身人际呈现多层关系,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单位同单位、技术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要管好人,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也应本着“烹小鲜”的精神,按照规律,顺应本然去做,不能妄为、妄动。但是并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要适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倡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有相通之处。 知人善任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道德经》第33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重要,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要自知,必须“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即有自知之明,无固执之弊;有自爱之心,无居功之傲。只有这样的人,才堪称伯乐,才能完成识人的重任;不去标榜那些争名夺利的“贤者”,免得助长人们争夺功名的恶习。知人要按照这样的观点,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关于什么是人才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善救人”的观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就是说,一个好的管理者,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人才的外延极为宽泛,并且揭示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用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这就从另外一种角度告诉领导者,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
参考文献:
[1]老聃:道德经[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钱忠福: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智通《才富》.2004.9
张向前:试析道德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4(8)
常卫: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网,2004.12
以上就是关于老子思想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