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网小编为正在努力寻求职业的莘莘学子搜集整理了求职资讯等内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导读】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分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经济之声评论:让科技创新精神深入人心。
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1月18日上午揭晓,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院士,生于1924年,将近90岁高龄,他是著名的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王小谟院士是雷达工程专家,生于1938年,今年75岁高龄。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上世纪6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分别获得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历时12年,获奖的科学家平均年龄82岁,获奖者基本上都是倾尽一生的精力默默耕耘。在商品经济时代,这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对于鼓励科技创新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来评论这个话题。
从2000年,袁隆平、吴文俊两位科学家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到今天,这个奖项已经成了国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奖项。
吴永强:这个科技大奖确实对于鼓励推动国内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起码向所有的科技界,乃至向世界表明中国是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同时希望推动科学对于社会经济科技各方面的发展起到有益作用,所以设立这个大奖是具有一定或者是相当的积极导向意义和推动意义。
每年都评科技大奖,但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少年都空缺,一方面我们尊重科学,推动科学,推动科技创新。一等奖又是多年空缺,这也说明在我们现在推出大奖的这个现状情况下,不得不承认或者说面试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正视的一个问题。在某些科技领域具有标志性里程碑乃至于历史性突破性的这样一些科技成就,似乎还有所欠缺。所以这个一等奖多年空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在高等的科技技术方面是有所成绩,但是在高精尖尤其是顶尖级引领世界的领域方面可能还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治理的深入程度还需要再度加强。
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从现在来看时间并不算多,而且从中央决策核心对中国国情的一个论断,叫做本世纪初的20多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怎么样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在今后的这个时间一以贯之的要为科技创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破壳而出创造更好更宽松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弊端方面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突破,从而给这个行业,给这个领域的大发展营造更好的一个氛围。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推动全民向科技转型,整个经济结构和科技界进行精细化的思路和创新转型方面可能要做的工作还需要很多。
攀登这十多年的获奖者绝大多数是古稀以上70岁以上的,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一方面在科技领域要想取得重大性的一些成就或者是成绩,必须要有相当时间量的积累,所谓的像古人说的横兀兀穷年执着的去追求,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一等奖空缺是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我们中青年结构性机制性的这个科技精英人才的队伍建设和他们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有一个词叫做青黄不接,正是反映出我们当前科技界重大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和存在的一个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