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网小编为正在努力寻求职业的莘莘学子搜集整理了求职资讯等内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沙漠上的文化灯塔,能源城的人才基地
——陕西榆林学院特色办学纪实
这里有边陲重地之雄,有黄土沟壑之奇,高亢的牧歌和信天游在这里交汇!这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有着中国“科威特”美誉。这就是榆林,一个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崛起于陕北的城市。
在这个能源之都,作为当地唯一本科院校,榆林学院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城市输送着人才。从54年前的绥德师范学院,到现在的榆林学院,学校一直坚持“立足榆林,服务地方经济,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走出一条与地方发展并进的创新型应用大学之路。
建于沙土,根植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
九月的榆林,秋高气爽,校园里高楼林立,道路宽直,绿树成荫,操场上新生们喊着响亮的口号。“以前这里是一片沙漠。地基就是沙子,加上水一层一层加固。”榆林学院院长赵红星说,“榆林的能源财富来自于沙土,而学校也建于沙土。这或许正是我们要根植于地方的渊源。”
赵红星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针对地方行业或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力争做到人才培养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高延龙强调,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由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专业和学科设置都紧扣榆林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化工类专业占到了40%,学生将近一半,这让企业有了很大的挑选余地。2008年榆林学院就业率为80%,2009年为85%,之后逐年增加,今年达到93%,其中能源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榆林学院根据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从以师范、农业类专业为主向以能源化工为主,生态农业、教师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的成功转型。”高延龙说。
定位清晰,对接企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在陕西北元化工集团,看到了一组数字,该公司现有毕业于榆林学院的职工338人,占集团总人数的15%。其中2010年开始的近三年,榆林学院的毕业生分别有55人、57人和82人,是提供给集团应届毕业生最多的学校。
在亚华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民评价榆林学院的学生:“我们是民营企业,原来的员工大多是技校或职高出身。从2007年开始大量招收榆林学院的学生后,公司工作作风和员工整体素质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高延龙认为,榆林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有一大优势,就是定位清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的课程,及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细节决定成败,了解到,除了专业设置外,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细致入微。在课堂教学中,实验和实践占有很大比重,学生在完成三年级以上课程后就能够掌握实际生产的完整流程,大四第一学期的八周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就能直接到企业上班了。为了让每个教师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面高手”,学校还形成了教师在企业一线锻炼工作的机制。目前,榆林学院与神华集团、榆天化、北元化工、延长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106家校外实践基地,疏通了科研、教学方面的合作渠道,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快速通道。
[$page$]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实现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
“这个博物馆我们从2007年开始建设,从民间和收藏者中收集和购买文物,对保护陕北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瑞林对说:“榆林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和交融明显的地区,作为高等院校,我们有义务挖掘和传承这里的文化。”据悉,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建立在榆林学院内,是陕西省重点扶持的特色学科“民俗学——陕北文化”的教学基地和“陕北生态文化”研究重点项目。
除了能源化工领域,榆林学院在文化、农业、牧业、环境、师范等领域也充分和当地的特点结合,尤其是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陕蒙高速公路风沙防治与景观设计项目的研究完成,优化了植物配置,提高了林木成活率;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的研究项目为在陕北改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依据。特别是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项目,2010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主持该项目的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主任屈雷告诉:“自从引入我们的研究成果之后,由散养变成了圈养,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使羊绒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圈养的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沙化。”
相关推荐:
下一篇:上海浦东:全力建设“人才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