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网小编为正在努力寻求职业的莘莘学子搜集整理了求职资讯等内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进校招聘的企业大幅增加,而学生签约的数量却在减少,是学生“眼眶子太高”,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机会不屑一顾吗?实则不然,而是很多企业看中的不是校园的“人力资源”,是校园的“宣传资源”,打着招聘会的幌子,名为招人,实则进行企业宣传。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就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营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的局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误导。 >>>说说对校园招聘的看法
进校的企业不少,签约学生不多
记者日前走进山东大学,校园里,应届毕业生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不少原本想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开始重拾书本,准备考研(Q吧) ,以期研究生(Q吧) 毕业后,危机能够过去,多一些工作机会。山东大学11月13日公布的《关于公布已领取就业协议书名单的通知》,也显示了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根据该通知的附表《2009届毕业生个人领取协议书登记表》,截至11月13日,该校只有79人领取了就业协议书,落实了工作单位。而根据该校去年11月29日公布的《2008届毕业生个人领取协议书登记表》,截至去年11月13日,该校已经有196人找到了工作,是今年的两倍多。
另外,从两份登记表来看,今年企业在山大招聘的人数也大大减少。例如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在山大招聘了20人,今年却只招聘了8人。再如浪潮集团,去年招了3人,今年却只招了1人。从与山大毕业生签约的企业数量来看,同样截至11月13日,去年有40余家,今年却只有20家。
与此相反,进校的企业却有增无减。记者在山东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校园招聘”栏中看到,仅从11月19日至22日,四天内就有10场校园招聘会,多的一天要举办3场,还是非常密集的。此外,一份来自前程无忧济南分公司校园招聘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校园招聘会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
校园招聘,挂羊头卖狗肉?
“很多企业不是为招聘而招聘,而是打着招聘的旗号到校园里进行宣传。”一位大型人力资源企业的校园招聘项目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
据了解,对进校招聘的企业,很多高校都是免费提供场地,同时还要配合搞好很多前期工作,如在校园张贴通知、校园网站发帖等。不少企业看中了校园市场的宣传空间,同时,利用学生求职迫切的心理,打着招聘的幌子到校园扩大企业宣传。宣讲会上,这些企业大都会对公司的现状、发展前景、产品特点等大讲特讲,对具体的工作岗位都模糊其辞。
“有的知名企业,虽然只要五六个人,但也要投放几万元搞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园招聘宣讲会,来参加的学生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大家花两三个小时专注地听企业简介,宣传效果自然好了。”一业内人士如此透露企业的“校园招聘经”。
“其实,仅仅看招聘企业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谁都知道,现在企业到校园招聘,有很大程度是为了宣传。”驻济一高校应届毕业生小孙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河南一家客车生产企业今年到山大招聘,他们班大部分人都去应聘销售人员了,结果没有一个通过。“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公司在山大就没有招销售人员计划,但它却依然打着招聘的旗号。”小孙说。通过山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网站记者了解到,自从这个学期开始到11月13日,先后有近百家企业在山大举行了校园专场招聘会,却只有20家企业在山大与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
11月16日,记者到驻济一高校参加一企业的校园招聘会。会后,该企业收到的简历堆起了小山,有数百份之多。招聘会后,记者询问该公司到底要多少人,一工作人员透露,公司还没有下达具体招聘数量,现在先收收简历看,另外看看学生们对公司的认知度如何,评价如何。招聘会现场,该校一刘姓应届毕业生也投了一份简历。小刘表示,他曾参加过的几次大型招聘会上,几乎都能看到这家企业在招人,而且招聘的岗位也都一样。“管它招不招呢,既然来了,投一份简历也不损失什么”,小刘无奈地说。
求职还要擦亮双眼
“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很多用人单位就利用学生这种心理钻空子,我们虽然知道,但也没有办法,毕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就尽量多提供一些机会。”驻济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虚假招聘,不但欺骗了众多诚心求职的毕业生,使企业诚信度降低,更会在社会上引发诚信危机。”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校园招聘会,造成了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容易给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造成误导”,一人力资源中介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种“就业泡沫”危害很大。
有关专家就此指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各类校园招聘会加以引导、规范,同时,要有跟踪机制,看企业最后落实的实际招聘学生数量,以此提高招聘会质量和效果,要对以虚假信息吸引、欺骗毕业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另外,毕业生在具体应聘某个企业或单位时,不要一味听信用人单位的宣传,要通过政府网站、行业网站和校园网站等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对用人单位实际经营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录用程序、标准、岗位的要求以及薪酬、福利待遇等都要了解清楚,不能过于随意和盲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建议高校,改变目前等待企业送上门招聘的做法,主动出击,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拓宽就业渠道。
相关推荐:
下一篇:应届生就业遭遇“经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