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05
4.4、进行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与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习和体验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理解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本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5、收集证据
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各种信息,筛选有用的证据,运用图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加以表述。通过证据的收集和处理,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4.6、解释与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然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并与实验前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事实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4.7、反思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对于不同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方法或得出的不同结论,尽管有对有错,有好有坏,但只要有一定道理,教师在评价时就应针对其方法或结论中正确或好的方面给以热情鼓励和肯定,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彻底解放他们的思想。
4.8、表达与交流
在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互相补充和完善。通过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及团队精神[3]。
附:“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案例——燃烧条件的探究:
[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
[猜想与假设]:要有燃烧的物质;要引火(引燃);要有空气……
[制定计划]:观察怎样使煤燃烧起来,怎样使它熄灭?访问消防队,火灾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被扑灭的?
[收集证据]:①证明有可燃烧的物质存在时,才可能发生燃烧;②证明有空气存在时,燃烧才能发生;③证明可燃物没有被点燃或没有处于一定温度下,燃烧不能进行。
实验设计:水、酒精、食油、铁丝哪些可以燃烧?用棉花沾这些物质,放在酒精灯焰上,可否引燃?
在密闭的容器里可燃物(如蜡烛、汽油)是否可以燃烧?在一有盖的玻璃容器里引燃可燃物后,盖紧,可燃物是否继续燃烧?
证实猜想:酒精、食油、铁丝;纸张、木条、煤炭两组可燃物中,哪一种物质更易被点燃?哪一种物质燃烧所需的温度更低(高)?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它们燃烧,这些方法是否所能提供的热量不同,使可燃物能达到不同的温度?
[解释与结论]:(略)
[反思与评价]:实验结果和猜想是否吻合?实验收集到的证据是否足够?等等。
[表达与交流]:我的结论是这样的……你是如何探究的?你的结论是什么?等等。[4]
5、“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并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我们采用了试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试验班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而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为期一年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试验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显著增长,上课参与程度增加,对目前渗透创新教育的方法较喜欢,收获较大。由此说明“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不断受到鼓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激发了学生踊跃参与问题讨论和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实践“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以发挥,都成为具有自信、自强、自我发展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功,这是我们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标签:化学教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