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04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初感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精微之处,引导学生辨词、会意、识味、涵泳,进而训练学生从文本的细读中把握审美意蕴,提高解读能力。
鲁迅的《故乡》中“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学生们读到的或许就是“瓦上有枯草迎风摇动”的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读句子,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不是“房子”上的草而是“瓦楞”上的草,不是“枯草”而是“枯草的断茎”,它不是随风摇动而是“当风抖着”,从而明白作者写这荒凉之景更是在写自己回到故乡后的悲凉之情。
拓展阅读《祝福》中写“我”和“四叔”见面:“……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学生们读到的是“四叔离开后,‘我’感觉很孤独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剩”再细读,最后读出:“剩是余下的意思,仿佛被世界所遗弃了。四叔何时离去都未察觉,可见四叔既不以‘我’为意,‘我’也不对四叔挽留,两人确实是不投机。四叔走了一会‘我’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我’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么,这里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吧。”
立足语言,基于文本,遵循学生阅读规律,通过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精髓,长久坚持,是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的。
3.自拟标题,探究文本
去掉文章标题,让学生凭自己的阅读初感“玩弄”标题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阅读感受的方法。在这“玩弄”之中,学生们的阅读会慢慢地由“文”转向“心”,由“他者”转向“自我”。我们可用质疑、比较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懂”走向“不懂”。
上《七根火柴》时,宁鸿彬老师让学生给去掉标题的文章拟一标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初感畅谈所拟标题。教师积极地和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内容。当学生再也无法深入文本时,宁老师进行如此的引导:“你们拟的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做标题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导学生从“懂”进入了“不懂”的阅读天地。很快,学生们发现了七根火柴是文章的线索,于是师生再次走向课文学习的主阵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4.“挑拨”争鸣
标签:教育理论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