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

编辑:

2014-02-20

3.途径之三:博爱除以上之外,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如前所说,浮士德式的道德既强调主体的“我”及其幸福,同时也强调尊重作为邻人的“你”的必要性。在斯宾格勒看来,这种浮士德式的道德当中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激情……[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动力学的博爱……[它]与古典的中庸和早期基督教的温柔……完全不同……”[5]52、56。这种执着的、强力的博爱冲动在英语谚语中也有相当的体现:Charitybeginsathome,butshouldnotendthere.仁爱虽始于家,但必须传播于世。Oneforall,allfor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Loveall,befalsetonone.爱一切人,不负任何人。Ourhappinessconsistsnotinkillingothers,butinsacrificingourselvesforothers.人生之最大幸福非在于危害他人,而在于为他人而牺牲自己。以上谚语中所包含的博爱色彩,正体现了浮士德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不仅施爱与自身以及自己的家人,更将目光扩大至自己的邻居乃至广大的社会人群,以放弃私利、牺牲自我、奉献、服务于他人为人生最大的价值和幸福所在。从终极的角度讲,这是因为浮士德式的人相信:Thesunshinesuponallalike.太阳照万物,不分亲与疏。Whenyou’regoodtoothers,youarebesttoyourself.善待他人,就是最善待自己。人人都是上帝之子,人人都沐浴着上帝之光。上帝爱世人,同时上帝要大家爱自己的邻人,因为上帝乐见人间和平友爱,因此爱自己的邻人,就是爱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眷顾乃至最终的拯救。这既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也是为浮士德式的博爱道德内涵所规定的,与浮士德式的人出于对永恒的强烈向往而生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与之情”(梁漱溟先生语)息息相关。这种博爱的动因与斯多亚式的博爱动因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按照挪威当代著名哲学家居纳尔•希尔贝克[6]113-114的说法,斯多亚道德之所以提倡人人平等,提倡世界主义的团结和人性即一种世界主义的博爱理想,是因为所有人都参与了一种宇宙-逻辑的和道德的整体,对此有一种宗教信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浮士德式的博爱乃是其终极道德精神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已,它与浮士德式的心灵对于自我观照和提升美德的强调以及对英雄的德行的注重一起,共同构成了对主体“我”趋向永恒的途径的核心理解。

四、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化作为浮士德式文化的概括跟早期英语谚语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确实具有极大的相关度。作为一种高度存在或哲学意味的文化,浮士德文化秉持着超越性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在遭遇伦理问题时高度外化为了一种“意志文化”,外化为了浮士德式的人对现世的超越和对无限和永恒的寻求。所有这些,包括其实现超越的途径(即克制与反观、自尊与博爱)等等,在早期英语谚语中都有集中体现。当然,由于浮士德文化在内涵上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在分析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回到基督教文化(乃至古希腊文化)的某些话语方式。但不管怎样,从浮士德文化的角度对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文化为我们带来了某些新鲜感受。对于早期英语谚语中文化内涵的探析,不仅可以从传统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其作哲学意义上的切分(即宇宙观、知识观和伦理观),而且也可以从一些新的角度(比如本文所采取的当代文化形态学角度)来加以解读。这对于拓展分析的视野,在英语谚语文化的研究中注入创新的元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已有的研究也必然会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作者:肖建荣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第五篇在这些句子里,“dog”都用于对人的亲昵表达。还有在日常交谈中,西方人禁忌询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婚否、去哪儿等,不喜欢表扬孩子聪明、漂亮等,表现出西方人对个人隐私的维护、对人能力等非遗传因素的重视。这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扫除与人交往的障碍有重要意义。再次,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在小学、初中已成为使用习惯的句式,其实有好多不符合西方的生活习惯。比如,我们学习的“UncleSmith”,“TeacherWang”,“NurseFang”等,都不符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他们不以职业称呼人,而是用Mr,Miss,Mrs等。还有西方人对“thankyou”的使用,除了表示感谢,更多的表示纯粹的礼貌,几乎适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还有西方人的直接表达和东方人的含蓄委婉完全不同,当别人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时,如果需要可以直接说:Yes,please.无须客气。

另外,西方人的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其具有含蓄、简明的特征,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语言。学生学习英语有必要了解西方人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帮助对表情达意的理解,比如,耸肩: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张开手臂:欢迎;一手高举,食指中指张开“v”:胜利,等。总之,只有不断渗透西方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对语言的深度理解。

作者:孟凡红 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意义

1.新课改的要求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音、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对英美的社会文化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引导,没有闲暇去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背单词、做练习,以至于英语水平难以提升。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语言和文化隔离开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思想去学习英语,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被新的模式所代替。新课改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大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2.提高教学水平

各高校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习中,真正学好英语,必须从语言的外在形式深入到文化内里。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各民族对世界思考的结果,英语是西方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了解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风情、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将中西文化加以对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除了词汇语法等学习外,还应拓展学生视野,不断学习其文化知识,进而全面了解西方国家。

3.清除文化障碍

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为了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必须打开国门,将本国文化输出,同时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剔除自身的糟粕,吸取对方的精华。由于文化不同,人们思考问题或做事的原则及逻辑都大不一样,这将阻碍东西方的交流,因此必须得互相了解,尽量消除文化障碍。在电影《刮痧》中,讲述了一起法律纠纷,原告是美国人,思考方式都是西方化的。而被告是在美国待过,骨子里却是东方文化的中国人,中国和美国的法律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不管是在思考问题、道德观念,还是对抗方式、做人原则上,都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的文化障碍,各高校英语教师应积极引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结合到一起。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不断升华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之处,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放眼世界,去接触一些西方文化,了解其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吸取西方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培养健康的人格。像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共赢、独立等意识或观点都是值得学习的,大学生应积极借鉴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总之,通过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可加深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减少思想和文化上的障碍,为英语学习提供方便,进而提高英语水平。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不断开拓,文化修养也能有所提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