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5-23
简析呼吸生理对歌唱的影响
【摘 要】呼吸生理对歌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正确的歌唱呼吸生理,是每个歌唱者以及理论教学者都在孜孜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主要从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谈起,来探讨艺术发声的呼吸方法,以及控制性呼吸对歌唱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呼吸支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呼吸生理;歌唱;胸腹式联合发声;控制性呼吸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是发展歌唱能力的起点,更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中,分别有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及谁知道如何呼吸、吐字,谁就会歌唱之说。气为声之本,无气不成声是我国古代对发声的解释。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从鼻到肺是一个解剖系统,它具备呼吸与发声的双重生理功能。从呼吸角度看,肺是体内、体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声带是呼吸的闸门,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呼吸的通道。按发声功能来说,肺是发声的动力器官,声带是作为声源的振动体,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对声音共振扩大和加工改造的效应器。
(一)肺及胸廓的结构与原理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肺处于胸骨, 锁骨, 脊柱, 以及左右各十二条肋骨围成的胸廓内, 它由数不清的肺泡组成。[1]总数多达数亿,如果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总面积约为60-130平方米,因此能吸入和呼出大量气体。在发声过程中,肺内呼出的气流,即成为激发声带振动的动力。胸腔的外壁称为胸廓,是由骨骼和肌肉构成的可伸缩的弹性体壁。其中,骨骼是胸廓的支架,后方是柱的十二块胸椎,前方是胸骨,在此两者之间是由左右十二对斜形的弓形筋骨所连接成的笼状结构。它的上口小,下口大,左右径较短,横断面呈圆锥形。胸腔的下底由膈肌所封闭。膈肌是一个天幕状向上隆突的半膜椭圆肌板。收缩时,其顶部下降,使胸腔向下方扩大 ,是主要的吸气肌。与膈机相对立的是腹壁的强大肌肉-腹直机和腹斜机。它们收缩时,有增加腹压,推动膈机向上复位的作用,所以属于呼气肌。
(二)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
提肋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向四周和下方扩大,胸腔内压降低,外界空气即经气道进入肺内,此即呼气过程。当呼气过程完成后,胸壁上所有的提肋肌即转入松弛状态。这时,肋骨由其本身的重力立即下降,同时膈肌也松弛复位,于是胸腔缩小,内压升高,而将肺内气体排出体外,此谓呼气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解呼吸过程中,呼气肌一般并不参加活动,唯有在意识性深吸气或加强呼吸的气势时,呼气肌方积极收缩,以促进和加强肋骨下降和膈肌上升的速度和幅度。这常见于艺术发声过程中。
(三)呼吸的两种形式
呼吸是人的本能, 在正常生理中人人都会呼吸。正常的生理呼吸特点是: 呼吸是律动的, 气息量较小, 呼吸的动力来源于腹部, 腹肋与膈膜的收缩与放松。[2]
1.胸式呼吸:主要是两肋的侧向扩张,所谓“气量控制”即在呼气时尽量保持这种扩张状态。胸式呼吸的缺点在于它排除了吸气肌的对抗运动, 从而无法建立吸气肌和呼气肌之间在张力上的有效平衡。[3]其特点是胸廓扩张,腹部相应,感到呼吸不深。
2.腹式呼吸:由膈肌和腹机互相对抗,使胸腔向下方扩大和向上方回缩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其特点是胸廓基本不扩大,而下腹部轻度隆起,感到呼吸很深,似乎把气吸入腹内。实际是因膈肌收缩下降时,向下推动腹腔内脏,所以表现为下腹部鼓起。至于感觉气入腹内,是膈肌推动内脏的能的运动所造成的主观直感。
上述两种呼吸形式,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从没有纯粹的胸式或是腹式呼吸,都是以两种形式共同存在,只不过是以哪种为主罢了。
二、生活中的几种呼吸情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的呼吸,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平静呼吸。情绪稳定又不从事任何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第分钟呼吸18-20次,每次换气量约为500毫升左右,呼吸形式基本属于 用工,胸式成分极少,每次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1,也属于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
(二)“三动”时的呼吸。运动、劳动、情绪激动时,较平列时耗氧量大,表现为快速而浅表的以胸式为主的呼吸。每分钟呼吸20-60次,每次呼吸量为500-1000毫升,吸气与呼气占时相等1:1,也属于反射性活动。
(三)生活发声的呼吸。日常室内谈话,一般声音不大,呼吸量不比平时大多少,随着音量的增加,例如,大会发言、作报告、朗诵等活动,每次呼吸量可达1000-2000毫升以上。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至1:10。为胸腹式联合呼吸。
三、艺术发声的呼吸
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生活呼吸的基础上,而又不同于生活呼吸。两者不仅有量的差别,且有质的区别。不过它绝不违反呼吸的生理规律,而是技巧地、有效地利用生理规律,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效果。笔者认为,艺术发声呼吸的主要特点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胸腹式联合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
歌唱发声要求有足够的呼吸量和强大的气势,并为保持每个唱句和节段的完整性,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不允许不按规定而随便换气),这在单纯的呼吸或腹式呼吸都难以完成。所以,现在多数人都主张采取“胸腹式联合呼吸”。笔者在原则上同意这种提法的同时,又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它没有指出主要矛盾,不完全符合艺术发声呼吸运动的实际。准确的提法应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为什么以腹式呼吸为主导?第一,主持胸式呼吸的胸壁肌肉太多,收缩时不易在极刹那间完全协调一致,对某些快速性、顿挫性、跳跃性等技巧性较高的活动难以做到灵活胜任。而主持腹式呼吸的只有膈肌、腹直肌和腹斜肌等少数强大有力的肌肉,活动时容易做到行动一致,步伐整齐,又有强大的能力。第二,肺脏呈半圆锥体,其下段容积最大。胸式呼吸主要代表上2/3,腹式呼吸主要代表肺的下1/3,而二者容量相等。所以换气效果自然是腹式高于胸式。第三,胸式呼吸比较表浅而难于控制,腹式呼吸深沉而稳健,所以在胸腹联合中,以腹式为主导则有极大的主动性。第四,唱高、强、长音时自然是应用胸腹最冷珠全面性强力呼吸方能胜任。而一般的平易节段单靠腹式即能完成,没有必要多余地动用胸式呼吸。
我国戏曲界对气息有一条宝贵的传统经验,就是要求用“丹田气”来唱。
(二)控制性呼吸
对艺术性发声来讲,“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固然重要,然而它既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气息的控制能力与技巧。它是艺术发呼吸运动上的基本特点为,是和各种形式的生活呼吸的“质”的区别所在。控制性呼吸就是“有支持的呼吸”,它是一种独特的呼吸运动形式。
如前撰述,自然呼吸纯属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当吸气过程结束进入呼气过程时,所有的提肋机的膈肌立即启动。然而,在艺术发声的呼气过程中,吸气肌群不仅不能放松,要加倍努力,继续扩张,和呼气股相对抗,相制约,从开始至结束,两者始终处于对峙状态,以支持胸廓保持一定的弹性张力,使胸腔保持一定的内压。这时,膈肌及提肋机的力量恰好和腹肌、降肋肌的扩张力量(以及肋骨本身的重力)近于相等,把气息控制住。然后按着发声的(高低、强弱、长短)要求和音乐表现的需要,准确地互为退进,配合;并随着演唱的进行,吸气肌群采取“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寸土必争”的态势,与呼气肌群始终保持动的平衡。如此,艺术发声的呼气动作,方能在这两大肌群互相拮抗,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形式下稳健地完成。
四、控制性呼吸的作用和意义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的基本功,控制气息的能力与技巧则是呼吸的核心与关键。因为控制性呼吸对艺术发有下述作用和意义:
(一)在呼吸过程本身(吸气肌群、呼气肌群)内在的对立统一基础上,易于达到气息与声门之间的动力平衡,从而节制和节约了呼气量,提高 发声效率,为气息平衡和音质的结实、纯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声带既作为发导报的振动体,又是呼吸的闸门,所以在自然发声状下,它承担着发声与阻气的双重任务。如果以这种状态进行艺术发声,由于声带负荷过重,既不能充分发挥发导报效能,又直接受过大的气流冲击,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并可能引起声带代偿超越和喉口、咽管的反射性缩紧以及颈部肌肉的全面。如此,既直接影响声音的效果,又容易导致声带和咽喉的病变。如果具有支持气息的相当能力和技巧,做到声门下压和声带张力的动力平衡,首先就解除了声带“阻气”的额外负担,解放了喉部,则声带自然轻松,声音自然易于流畅,其活动也易持久。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音乐表现方面来。而‘惊喜的吸气’不仅快而深, 还由于反射作用,通常会形成最好的喉咙调节。这是对歌唱的‘自然辅助’之一。[4]
(三)控制性呼吸直接关系到发声的技巧:
1.唱琶音、滑音、断音、跳音、颤音等装饰音的技巧如何,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的精湛程度。
2.声音的上下走行、强弱变化,是否能做到得心应手、流畅自如,更要看气息支持的造诣。例如“渐强”和“渐弱”唱法,声乐专业者都明确体会到“渐强”较易“渐弱”极难。因为肌肉活动在生理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它容易随刺激(包括神经冲动)的逐渐加强而均匀地依次增强其收缩程度。往往是一下了就大幅度地松弛下来。所以“渐强”单独领先呼气肌逐渐加强收缩就可以做到,而“渐弱”时单纯靠呼气肌群却无能国力,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即以逐渐增加吸气肌扩张力量,来还力挽狂澜力量的强度,得出像呼气肌逐渐减弱一样的客观效果。所以,“渐弱”的难度较大,如果吸气肌缺乏精密、机动的制约能力,是很难做好的。
五、对“呼吸支点”问题的分析
与控制性呼吸相联系的,有所谓“呼吸支点”这个普通应用的专业术语。但歌唱时气息的支点究竟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究竟依靠人体的哪些肌肉群才能正确地操纵和运用气息, 使歌声达到“遏云响谷之妙也”的境地。迄今为止, 从我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声乐文献中, 尚没有明确、详细的论述。[5]
笔者认为,“呼吸支点”的生理本态,是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抗衡力量的总和给于人们的主观直感。本来它应当是很多个点,之所以感受为一个“点”,是因为神经系统同时受到两种以上的刺激时,中枢只是对其中最强的刺激最敏感,其它较弱的刺激暂时都被强制刺激所掩盖。艺术发声的全面性呼吸既然以腹式为主导,所以在感觉上就以膈肌与腹肌的对抗为集中表现,因此就感觉为一个“点”。按这个道理来衡量,那种感觉在胸腹之交处,是符合生理真实的。然而多数人却感觉在腹部,这是歌唱的呼吸过程中对腹肌收缩用力的感受,并不是膈肌对抗它们(真正)的支持力量。但根据对立平衡的原则,这种感受可以基本上正确地反映出矛盾对方-膈肌的支持力量。所以,对这个“支点”一词,在明确其生理内容的前提下,仍可以继续沿用。
至于为什么人们对这个“支点”分别感觉在不同的部位?是因为:
第一、每个人应用胸式、腹式呼吸成分比例的不同(例如,部分女同志可感觉在胸腹之交)。
第二、音高、音强的不同(高、强、长音多感觉在下腹)。
第三、歌唱的进程(以每次呼气开始至终止)的不同,“呼吸支点”是会作一定程度的位置移动的。有经验的歌唱家能明显地体会到“呼吸支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移动的“点”。
第四、由于每个人感觉的灵敏度的个体差异,也有所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离开了正确的气息控制,是不可能掌握歌唱艺术的。因此,初学者,除了增加肺活量、降低残气量的训练外,主要是培养呼吸器官的控制能力。只有超群的乐感,出众的表演力和漂亮的自然嗓子条件是不够的。几乎每位过早“失声”者均与气息有关。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基础上,并与生活呼吸有很大差别。它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强力呼吸,二是控制性呼吸。特别后者是艺术发声的关键,表现出“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只要应用得法,就要产生出很好的歌唱效果。
相关推荐
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