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论文

2013年国际贸易论文:日本产业战略创新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辑:sx_houxg

2013-08-20

【摘要】本文立足于日本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从政府战略创新角度分析日本政府在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运用劳动生产率指标,具体分析了日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指出日本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创新的总体效果尚不明显,但环境立国、IT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

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且对其他产业波及效果大的产业才能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歇。文章立足于日本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从政府战略创新角度分析日本政府在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为中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日本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衡量一国产业的竞争力,可以使用劳动生产率指标。据《EU K L E M S , M A R C H 2 0 0 8 》统计,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00,与美国相比,日本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内的全产业劳动生产率1980年—1995年的平均数为48,1995年—2005年提高到58;日本农林水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前一时期是10,后一时期降为9;制造业的生产率指数从前一时期的54降为后一时期的53;日本服务业中除汽车销售、信息服务、娱乐业和废弃物处理4行业,其他17个服务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均得到改善,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1]。下面将具体分析日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状况。

(一)农业。

二战后,人均耕地面积狭小的日本农业在培育推广新品种、发展化肥工业以及大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基础上,借助于农业合作机制组织生产,精耕细作,发展成为较为发达的现代农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提出发展“环保型农业”的目标。作为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已形成某些特定的竞争优势。比如,培养出许多名特农产品,在农作物育种、栽培和储藏等方面有很多优秀技术成果,对农产品绿色标准的控制也很成功。

近年来,日本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面临诸多挑战。(1)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1961年耕地面积6.09百万公顷,2010年减少到4.59百万公顷。(2)以兼业农户为主,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2010年农业劳动人口中65岁以上的占61.6%。(3)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日本农村一个普通临时工每小时的最低工资至少有1000日元。(4)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长时间以来,日本除大米能够自给外,国内农产品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而且农产品价格非常高,消费者负担重。2009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仅为39%,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3]。日本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一直对农业实行保护和补贴政策。

在政府的高度保护下,日本农户收入稳步提高,但农业竞争力并未因此提升。因此,日本政府在土地精耕细作基础上加大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期利用绿色ICT等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绿色食品。

(二)制造业。

制造业是日本全部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制造业约占其GDP的20%,就业的20%,研发费的90%,贸易输出额的90%[4]。从1998年—2008年间,尽管日本制造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中最具比较优势的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信息通信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GDP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9.9%、3.8%和29.6%[5]。日本制造业充分利用高技术实现了产品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高于其他产业。从2000年—2007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4.55%,服务业年均增长1.38%,全产业年均增长2. 18%[6]。而且,近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仍然是汽车等被升级改造过的传统制造业。2003年—2007年,日本名义GDP增长了13兆日元,其中汽车相关产业贡献了6兆日元[7]。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制造业大规模向海外转移,日本国内逐渐出现产业空洞化。2011年日本出现了自1963年以来首次由产业转移造成制造业空洞化的贸易逆差,除了受大地震和日元升值影响外,也有日本制造业本身的问题。目前,日本在中高端制造业上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竞争。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措施,再加上生产率提高、美元贬值等因素,美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下降,竞争力提高,而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三)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日本服务业占GDP和就业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且呈不断增长态势,与制造业一起发挥着经济增长双引擎的作用。2000年—2005年,日本服务业生产率上升2.8%,在G7中最高。虽然增速较快,但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据《E U K L E M S ,MARCH2008》统计,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00,日本服务业中除汽车销售业、信息服务业、娱乐业和废弃物处理业,其他服务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在1995年—2005年比1980年—199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明显的有11个行业:电力、煤气、自来水、批发、运输、通信、金融、保险、租赁、法务、技术、广告、面向企业的服务业,以及公务和教育;还有6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有限,具体是研发、零售、不动产、餐饮、旅馆、医疗福利及其他服务业。日本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靠信息化推动的。目前,在人口老龄化和日元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经济正从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从典型的内需型行业向海外转移。

二、战略创新与日本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产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美国的竞争,在传统制造领域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追赶,为确保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政府加快了科技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更新,称之为“战略创新”。

(一)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20世纪 5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战略,80年代初提出“技术立国”战略,1995年升级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是在同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基础上确立的,此后于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相继制定了4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5年为1期),提出了人才、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重点技术、国际合作等科技发展战略。“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学和纳米新材料作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领域,优先配置资源。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2011年8月日本政府调整并通过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指出“环保、能源”、“医疗、护理、健康”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是未来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删除了草案中有关核能技术研发的内容。

(二)环境立国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时,形成了“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理念。1999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环境白皮书》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强调产业结构向环保方向转变,建设“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少量废弃”的经济,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负荷,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日本政府通过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以亚洲国家为中心,“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以及实施环境立国的8项措施,指出为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和传统技术,综合推进“低碳化社会”、“循环型社会”

以及“与自然共生的社会”建设,形成并向世界传播“日本模式”。该战略把日本的环境保护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三)IT立国战略。

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整个1990年代日美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造成的。为尽快赶上欧美IT先进国,占领世界技术制高点,重振日本产业竞争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国家战略,并于2001年颁布了《IT基本法》,正式提出“IT立国”战略,即以信息通信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火车头”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使处于低谷的日本走出困境,形成日版“新经济” 。 2001年又把IT国家战略正式确定为《e—Japan战略》,进一步制订了具体实施的重点计划。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u-Japan战略”,2009年推出“i-Japan战略”,2010年通过了旨在“重塑”日本经济辉煌的《新成长战略》,并将信息通信产业作为立国战略。

(四)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产业竞争力要提升,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日本在知识产权方面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成为知识产权强国。从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知识产权基本法》,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希望从战略层面创造、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以此来重振日本经济,增强日本产业竞争力。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核心是,把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作为知识产权从战略上保护应用,把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在技术、设计、品牌以及音乐、影视节目等信息化产品的知识创造上,以知识产权为基础,推进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化,以实现日本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五)文化产业立国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产业在日本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目的是继续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在文化上做出国际贡献。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把“新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文化产业放宽限制,增加预算,完善相关法律。2007年日本通过了《日本文化产业战略》,认为文化产业对外可提升日本软实力,打造日本形象及本国产业品牌,对内可培育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长期发展。但是,必须把日本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产业相联系,与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才有可能维持日本文化产业的活力。《日本文化产业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文化产业发展,使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立国”转入“文化立国”新阶段。

(六)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

面对少子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经济服务化的新形势,200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经济增长战略”,提出将强大制造业的高科技引入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创新,让服务业成为与制造业比肩的“另一个发展引擎”,开创出一条不同于美国那样将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的路子。2008年日本发布《制造业、信息业、服务业产业政策》评估报告,提出要通过创造并扩大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展提升劳动生产率运动来促进日本服务业的发展。

(七)日本新增长战略。

2010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新增长战略”,在产业方面确定七大重点领域,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科技、信息通信立国战略,亚洲战略,金融战略,以及2020年发展目标。同年推出日本“产业结构远景”,指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从目前依存于汽车的“单腿结构”转向五大战略性产业同时发展的“八岳结构”。这大战略性产业分别是: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的海外拓展,环境、能源相关产业,文化产业,医疗护理、健康、幼儿产业,尖端产业。

三、评价与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的立国战略越来越多,且不断升级,科技创新立国、IT立国、环境立国、知识产权立国、文化产业立国,观光立国等等,战略创新层出不穷;增长战略也不断翻新,新经济增长战略、新增长战略等等不胜枚举。日本政府出台的这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效果尚不够明朗。较有成效的是:

(1)不断升级的IT立国战略促进了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利用IT技术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进行改造提高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2)环境立国战略促进了日本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促进了节能环保的低碳产业的发展;(3)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使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提高日本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提高各产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日本在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以及培育方面仍存在不足。由于经常变更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确定后政府又缺乏足够的措施为各产业生产率的迅速提升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已经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刺激和引导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因而具有强大竞争力与带动力的新兴主导产业发展不足,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仍然是制造业。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政策的主要角度应该是改善生产率增长的环境,制定规则和政策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的进步与升级 。日本的经历表明,在培育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增长点时,应找到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自由度之间的平衡点,适时放松政府规制,让市场竞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鼓励各行各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掌握知识产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未来几年的日本产业竞争力,将在震后复兴重建与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艰难提升。

以上这部《日本产业战略创新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希望能帮到你,愿各位同学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更多有关论文的资讯请关注精品学习网的论文栏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