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21
本文讲述了关于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与外贸战略调整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也希望给予大家帮助,接下来赶快阅读吧。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以及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贸易利益的获取。针对这些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几个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当前和未来获取贸易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逐渐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过渡和推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中国外贸战略调整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先导,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先后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几个重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断加强,近几年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直接导致中国当前贸易利益的相对下降,贸易摩擦导致中国持续获取贸易利益受阻,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则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较优势升级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因此,如何缓解这些不利影响,保证中国当前和长远的贸易利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选择对自身获取贸易利益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一些特定条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贸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需依赖性逐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外需相对内需比例提高,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外需拉动,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2009年中国更跻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图-1显示了200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内需相对比例的逐渐下降和绝对规模的缓慢增长。从私人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这一比例20世纪80年代约为50%左右,20世纪90年代约为45%左右,近几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70%的比例。而且图-1数据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当中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政府消费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吸收的国内生产能力越来越少。从以上几个相对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性是逐渐增强的。
2 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大。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贸易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投向了加工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直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模式,因此,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也显着提高。图-2和图-3为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图-2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当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图-3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在总贸易当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4.4%,而2001-2005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已分别占到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和40%;2006-2008年间,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 比较优势升级缓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的大量过剩人口的流动抑制着工资成本的提高。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具有长期、持续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的,其比较优势大约以10年为周期持续升级,现已进入出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阶段。而中国近30年来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
二、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
1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大国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中国的贸易利益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条件。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角度来看,当大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或者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商品时,都会改变相应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势,并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在大国发生经济增长时,以不变的贸易条件衡量该国国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而影响到该国的贸易量,可能造成超顺贸易、顺贸易、中性、逆贸易和超逆贸易等几种不同的结果。除超逆贸易型增长外,其他类型增长均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并造成大国自身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的贸易规模越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导致该国福利水平较经济增长前绝对下降。
而以上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相当大。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组装后再大量出口,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正与大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国进口物资的世界价格上扬,而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外需依赖性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是持续扩大的,近年来贸易规模的扩大更为显着,而近20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顺贸易或超顺贸易型的,即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意愿,表现为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由前面关于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属于会使贸易条件出现较严重恶化的增长类型。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结合,共同造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多学者如赵玉敏(2002)、林丽、张素芳(2005)、崔津渡、李诚邦(200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呈长期恶化趋势。虽然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在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以更大的出口数量去抵补,以避免总收入的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可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换取一单位进口商品,即出口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减少,而相应的进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这种相对价格的改变事实上使得实际收入从中国向进口国转移。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中国出口企业以收取劳动加工费作为主要收入,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则进一步压低了利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的影响。在大国条件下,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带来了另一个对贸易利益的负面影响,即贸易摩擦增多。当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他国出现贸易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该出口国进行贸易限制,当限制非常严格时,可能导致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这就使得出口国无法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WTO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但是保护贸易政策仍然以各种相对隐蔽的手段活跃在国际经济领域当中,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暗流涌动,上升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比小国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国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互补型的国家之间,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从进口大国长期获得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国的大量出口冲击进口国相应产业的情况,这都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对,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竞争型的国家之间,则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与众多出口小国争夺有限国际市场的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同类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贸易摩擦较为隐蔽,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到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案例明显增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此外,中国与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竞争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就对华反倾销的国家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比例仅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国遭受的677起反倾销立案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为222起,约占33%,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发起,约占67%,这一趋势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升级。此外,中国还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实施保障措施,而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的中国和美国还曾就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举行过数次贸易谈判。为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成本优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2009年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不利于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
3 中国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与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进入门槛低成为大部分落后国家选择进入的部门,供给增长持续大于需求增长,因此,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相应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利益递减。相反,出口高端工业产品的国家则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因此,比较优势的升级关系到中国在未来能否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比较优势动态性的问题上,一些学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进入具有“干中学”(1eaming by doing)效应的部门,则该国在这些部门的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相应部门的比较优势加强。因此,对于比较优势原本在低技术部门的落后国家来说,如果通过生产补贴或贸易保护促使本国进入具有干中学效应的高技术部门,则有可能通过干中学在以后实现比较优势的逆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来说,如果一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也可以为这类产业的成长提供空间,使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结构提升的途径。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当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分析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主导下的中间产品进口为支撑的,贸易模式基本上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这样中国就长期停留在垂直型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并经由干中学效应不断强化产品加工组装的能力,而无法进入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和终端产业,也就不能通过干中学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成长,但这类产业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市场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贸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导性在逐渐加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实际上抑制了国内一些潜在规模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到,受中国大国地位、国内要素禀赋条件和需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当前贸易模式当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贸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国长期获取正常贸易利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贸战略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中国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在目前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贸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条件下,这样的贸易格局如果不断扩大就必然会导致日益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贸易利益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调整目前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为逐步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降至一个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抑制商品房价格上升和补贴耐用品消费等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主要以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外贸易则作为该经济发展模式有益的补充。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转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并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为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不能一直依赖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实现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中国有必要在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国高端技术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标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在初始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已不太现实,但仍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用WTO所允许的规则和措施对本国未来战略产业给予适度保护,以及通过生产补贴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在这些产业积累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形成通过干中学机制不断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应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这些规模经济产业的成长创造市场条件,从而使其通过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出口商品长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格局,推动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1]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1].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29.
金远,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
那么关于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与外贸战略调整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国际贸易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