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gl
2016-07-19
这是一篇计算机信息系统中DSS和MIS的关系,DSS和MIS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活动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系统应该并存,相互不能代替,有些功能可以交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和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两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广泛用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活动,代写硕士论文但DSS也有部分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功能:MIS则主要完成例行的日常信息处理任务,但它也能通过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人们的决策活动。两者部分功能交叉。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DSS是在传统的MIS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Ml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和使用的系统。它能把孤立的、零碎的信息变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存放的冗余问题。MIS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动,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随着各种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MIS如雨后春笋般被设计开发出来,并得到空前广泛的应用。它把人们从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使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由原来的人工处理变成了计算机的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MIS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职称论文人们发现它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高效率并不等于高效益,只有科学的、正确的决策才能带来好的效益,为企业带来活力。否则,在错误决策的高效益只能加重损失的程度。因此,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效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发挥它对企业积极的促进作用。
MIS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没有强调系统对决策工作的积极支持功能。MIS的设计人员没有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进行深人研究,设计系统总是从原有的手工方式管理的数据出发,而不是从管理人员的决策需求出发。因此,MIS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是决策所需要的。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只有与管理、决策和控制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而这一点,在早期的MIS工作中,是没有加以重视的。2.MIS在技术及方法论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其刻板的结构化系统分析、漫长的生命周期使MIS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早期的MIS立足于一个固定的至少是相对稳定的信息系统模式之上,这一模式对于完成例行的日常信息处理工作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于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新信息需求则难以给出及时、满意的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识到完成例行的日常信息处理的任务,只是计算机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初级阶段,要想对管理工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必须直接地面向决策,面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出现的不太固定的信息需求。于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际上展开了管理信息系统为什么失败的讨论,并由美国的ScottMorton教授首先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DSs的真正发展是在80年代前后,这一发展是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从数据处理到模型、知识、智能处理的发展而促成的。70年代末以来,许多相关学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运筹学模型已发展到近乎完善的地步;数理统计方法及其软件的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表达技术、专家系统及智能用户界面的发展;小型、高效率、廉价的微机及工作站的出现;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改善;图形专用软件、各类软件开发工具等均为广泛的研制和应用DSS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国外相继出现了多种高功能的通用和专用决策支持系统,如IF-PS、GADS、EXPRESS、SIMPLAN等都是国际上很流行的DSS软件。so年代中期以来,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出现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决策支持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出现了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现在,DSS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大、中、小企业中的预算与分析、生产与销售、研究与开发等智能部门,并开始应用于军事决策、工程决策、区域开发等方面。
有关DSS的严格定义目前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DSS的概念最早由ScottMorton教授提出,后经Keen等人的不断扩充和完善,概括为: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结构不良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它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反复人一机对话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有益帮助。
二、DSS与MIS之前的区别
1.DSS追求的目标是高效能,即想办法把事情办得尽可能好一些,以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效果;而MIS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即设法把事情办得快一些,以提高管理水平。
2.DSS着眼于决策,即着重考虑如何根据决策问题的需要,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源数据经过加工、提炼、浓缩而得到;MIS着眼于信息,即着重考虑如何完成例行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处理任务。
3.DSS的设计思想是实现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适应性强的开放系统;而MIS的设计思想是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系统。
4.DSS的设计原则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经验、智慧、创造力,努力使系统设计有利于个人或组织决策行为的改善;而MIS的设计原则是强调系统的客观性,努力使系统设计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
5.DSS的设计方法是以模型驱动的,重视决策模式的研究与模型、知识的使用,并且侧重采用以用户参加为主的、非线性的、自适应设计方法;而MIS的设计方法是以数据驱动的,以数据库设计为中心,并且强调采用线性的、结构化设计方法。
6.DSS通常由人机对话系统、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组成;而MIS通常由人机对话系统、数据库系统组成。
7.DSS能够帮助解决的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并且以人机对话作为系统工作的主要方式;而Mls只能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并且人工干预日趋减少。这一点是DSs与MIS的主要区别。
三、DSS与MIS之I’N的联系
1.MIS收集、存储及提供的大量信息是DSS工作的基础,而DSs能够使MIS提供的信息真正发挥作用。
2.经过DSS的反复作用,新的数据模式与问题模式将逐步明确起来并逐步结构化,最后纳人MIS的工作范围。
3.MIS担负着收集系统的反馈信息的任务,支持DSS进行效果检验。DSs的工作包括了对MIS工作的审计和检查,为MIS的改善和提高指明了方向。
这样,以集中完成基础数据管理工作的MIS为基础,可建立起以各种不同类型决策问题为服务对象的DSs,这样的信息系统将能够真正有效地满足系统的各级信息需求。从根本上说,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在支持决策的能力上的突破。它的结构能使计算机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决策者的思维、判断能力结合起来,从而解决更为复杂的决策问题。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能力上,DSS都是管理人员大脑的延伸。但DSS只能起到“支持”作用,而不能起到“代替”作用,因此它只是管理人员控制下的一个辅助决策的工具。显然,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完全可以按例行的规定方法处理,由MIS来完成,无需DSS帮助。对于完全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因为没有基本模式,一般的DSS也难以帮助决策者,必须借助于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型决策支持系统(IDSS)帮助决策者,用探索方式解决。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正是DSS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
由于实际工作的种种复杂情况,DSS与Mls两类信息系统的功能往往很难截然分开。例如,某个库存管理系统中既包括日常报表的生成,又包括库存资金的分析预测,实际上DSS和MIS两者功能的结合。由此可见,MIS和DSS不仅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必将相互补充和促进。
目前,DSs与MIS的关系仍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DSS是MIS的一个飞跃,所谓“MIS过时论”和“DSS替代论”。这种观点认为Dss能完全替代MIS的功能,是MIS的方向。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Mls完全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种则认为MIS包括DSS,或者说DsS是Mls的一个子系统,这种观点认为DSS只有依附于MIS上面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也是片面的。第三种观点认为DSs是自成一体的。DSS和MIS是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目标,计算机软件论文发表具有不同功能的两种系统,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重大区别。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DSS是自成一体的。DSS强调面向用户,强调对决策者提供外部环境信息、内部综合信息、决策者个人经验和判断等方面的支持。在这方面并非Mls做不到或没有做,而这不是MIS的重点所在。MIS强调管理系统内信息流程的整体性,为所有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而对中、高层决策者所需的内外部消息和适应个人决策风格的经验和判断,则只提供了其中的部分信息,不可能达到使决策者操作得心应手的程度。因此,Mls不能满足决策者的全部需要。
从开发方法论来考察,二者的开发过程基本相同,都经过系统调查、可行性论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各阶段。但MIS的开发侧重于系统的稳定性,虽然MIS也强调系统的进化,但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而DSS更强调进化性开发,要求开发周期短,重复进行,由此造成这两种开发不可能在一个系统内共存。
综上所述,DSS和MIS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活动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系统应该并存,相互不能代替,有些功能可以交叉。所谓“MIS过时论”以及“DSS不过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名词”的种种论调,都是不正确的。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DSS和MIS的关系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计算机软件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