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5-23
黑龙江省穆棱市磨刀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
黑龙江省穆棱市磨刀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摘要:通过对磨刀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研究,阐述了各泥石流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程度,分析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程度,并根据各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磨刀石镇 泥石流 地质灾害 研究
磨刀石镇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有1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万亩,70%的耕地在坡度15度以上的山坡上,由于过度开荒,植被严重破坏,林草覆盖率不足10%。冲沟很发育,有大小冲沟近5000条,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本文由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据统计,近几年全镇被泥石流冲毁房屋46间,进水187间,冲毁桥梁32座,涵洞125处,拦河坝516延长米,冲毁耕地6000亩。每年都给磨刀镇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7月1日,南旺村泥石流导致301国道120米长路段被淤埋,严重阻塞了交通。全镇近几年由于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千多万元。2005年6月11日下午17时。半小时的极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使团结村、山底村,盘道村等村屯4800亩耕地受灾,其中500多亩良田被毁。多间房屋被损坏。泥石流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了当地的国家财产和村民的生命安全。
一、重点泥石流流域概况
1、南旺村泥石流
南旺村泥石流发行地位于磨刀镇东南7公里处,301国道南侧,该区泥石流流域呈不规则的漏斗状,面积25平方千米,地形坡度15~22度。植被破坏严重。林草覆盖率小于10%水土流失流失严重。冲沟发育,主沟深7~15米,沟壁陡峭,坍塌率大于10%,松散堆积物厚度大于8米。总贮量W>1×104M3/KM2,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达75%,属于严重的极易发型泥石流区。
2、山底村泥石流
山底村泥石流发生地位于磨刀镇东北方向6千米处,该泥石流有两个流域即前沟和后沟,后沟泥石流流域形态呈不规则漏斗状,东沟泥石流流域形态呈桃叶形,面积分别为1平方千米和0.5平方千米。地形坡度20~25度。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主沟沟深可达20米,并发育多条支沟,沟坡陡峭,坍塌率大于10%。松散固体物质厚度5~20米。总贮量W>3×106M3/ KM2,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达66%,属于严重的极易发型泥石流,此泥石流正处于形成期——发展阶段。
该区泥石流出口处堆积扇高度已高出居民区近2米。附近的村民采取堆土石坝的方法来临时抵挡泥石流。2005年6月11日,半小时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使该村1500亩耕地受灾,200多亩农田被毁,多户民房进水。
3、团山子村泥石流
团山子村位于磨刀镇东南方向7.5千米处。近几年来,该区泥石流发展迅速,流域呈漏斗状,面积2.5平方千米,地表坡度8~14度,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呈树枝状发育。主沟宽15~20米,深8~13米。次级冲沟宽2~5米,深2~3米。沟壁陡立,坍塌率大于10%。松散固体物厚度8~13米,总贮量W>2×106M3/KM2。属于严重的极易发型泥石流。该区泥石流的流通区经过团山子村居民区,直接威胁冲沟两岸居民的安全,2005年6月11日,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使该村3100亩耕地受灾,其中300多亩良田被毁,多户居民受灾。本文由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过度开荒导致大量植被被毁,林草的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了大量的冲沟,主沟深达7~20米,沟坡陡峭,常有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发生,坍塌率大于10%,松散固体物厚度3~20米,松散固体物丰富,泥石流沿程补给长度比大于66%,极易产生泥石流。
2、该区属丘陵山区地形坡度比较大,坡度都在15度左右,有的甚至达25度,由于坡度大,植被亦稀少,加之本区地层主要为黑龙江省群的下亚群、湖南营组、周家屯组。岩性主要为钠长片岩、二云片岩、石榴云母片岩等片岩系列,该片岩系列结构疏松,层理、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抗风化能力极弱,极易发生风化崩解,尤其是在水的冲涮一极易变成碎块状造成沟岸坍塌,此是泥石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3、由于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本区在7、8月份多连降暴雨,暴雨使该区坡度较大的地段加强了地表径流,加之植被稀少,使表屋的残坡积堆积物在饱和状态下,在大强度降水的情况下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三、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确定退耕还林面积,由地方政府早日实施,修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彻底根治泥石流地质灾害。
2、对重点泥石流流域的小型冲沟回填,在泥石流流通区疏通沟道,在堆积区开挖排洪沟,修过水函洞,拦挡坝等。用来消除由于暴雨后地表水对地面的冲击,使暴雨后地表水有序地排泄,做到防患于未然,减轻危害,使泥石流地质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关推荐
标签:地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