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要有世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011-07-06

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以来,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认识逐步深化。高水平大学要有一流的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要减少行政干预,营造自由的科研与学术环境,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这既是对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面向未来,必须正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探索有利于产生和集聚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道路。

一、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成就学术大师的制度环境

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需要在学科领域有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能够被认为学术大师的人物,都在学术上取得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产生世界性重大影响的顶尖的原创性成果,他们尊重科学的学术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直的使命感以及高尚的人品,使得他们在大学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楷模,成为大学获得社会支持、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源泉。人们对学术大师的认知,不仅要看到他们所取得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还应当充分认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高尚人品。不可否认,学术大师有各自的个性甚至有各自的缺陷。其中一些人也许会特立独行而不合群,也许会直言不讳而被误解为不听话,也许会因为自信而可能自负。而一所高水平大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学术大师,就在于它构建了既有规范但又崇尚探索、既关注成功又包容失败的大学制度,既有价值观上的坚持、又有对多元差异的宽容的大学文化。

学术大师所研究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的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越具有世界性,研究成果就越可能产生世界影响力,从事研究的大学教师就越可能成为学术大师。即使是对本土对象的研究,要使其成果在对国内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能产生世界性影响,就需要研究者具有国际视野,使本土对象的选择具有世界典型性,需要以世界相应学术领域的共同语言,推动对本土对象的研究成果产生超国界的重大影响力,只有成为世界相应学术领域的主导话语,研究成果才能成为世界顶尖的。学术大师的研究,既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产生直接重大影响或现实重大贡献的,也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具有间接重大影响或预期重大贡献的。对于后者,他们也许筹款不易而研究经费拮据。而一所高水平大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学术大师,就在于它构建了既引导教师选择超越国界的科研方向、又关注本土研究,既直面现实贡献、又着眼和支持长远突破的大学制度,以及追求显性贡献却摈弃功利的大学文化。

二、致力于坚持制度牵引,推进大学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应能够吸引国外学术大师,而且应能够产生本土的学术大师。大学需要大师,而大师也称为“大家”,作为大师的“大家”周围需要作为团队的大家。在暂时缺少学术大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从国内外尤其重点从国外引进学术大师或高端人才,但是,如果教师队伍不能在整体上提升水平,不仅难以引进高端人才,而且引进的人才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易于流失或被同化,最终无法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因此,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必须全面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坚持两点:

一是坚持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提高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重。学校提出要完善师德教育体系,倡导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制定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和聘任的重要内容。当教师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不懈的进取精神、服务人类的奉献精神时,他们就一定会保持内在的坚持奋斗的长久动力;当教师崇尚科研创新、坚守学术道德时,他们就一定会鄙视学术造假,坚持原创;当教师敬业爱生时,他们就一定会发挥智慧,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在业务能力提高上,坚持科研能力提高与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以科研推进教学。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必须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建立所有的教师尤其学术大师和教授都应当承担适量本科教学任务的制度,以领先的科研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是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以引进推进培育。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是面向世界的,依托开放加速提升,在提升中扩大开放。高水平大学,应当对全球高端人才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学校提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行教师岗位的全球公开招聘,从全球引进高端人才,不但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海外兼职教授队伍,而且要吸引一流的外籍全职专任教师。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就要大力培育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若干年后成为本土的学术大师和高端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氛围和机制。因此,要以现有高端人才和引进的学术大师为核心,带动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为促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应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增强教师在国际学术界的能见度。要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人才制定实施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发展计划,形成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拓展大学发展的特色个性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政府推动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政府对高校尤其对“985”大学的发展大力推进,与此同时,加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课题。

“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几乎是传统计划体制下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一个魔咒。扩大办学自主权喊了多年,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应该认真学习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经验,积极借鉴成功的管理体制,结合国情,搞清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能下放给高校的职权。在此前提下,不仅要实现《规划纲要》第39条规定的“六个自主”,而且要实现第36条规定的如“自主招生”等其他职权或权利等都应逐步地全部下放给高校,从整体上实现高校办学自主。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是支持高校人才队伍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制订不同岗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与特殊才能评价相结合、近期绩效评价与长期绩效评价相结合等。而上述改革能否推进,与政府对高校的评价、科研管理、经费管理、外事管理制度等改革直接相关,还涉及到引进高端人才必须解决的如科研经费、住房、子女就读、薪酬等后顾之忧。这些都需要国家在《规划纲要》修订以及制定实施办法时高度重视并予以规定。

简言之,高水平大学就是拥有高水平师资、能够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推进大学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集聚世界水准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