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思考

2012-03-23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却是课程目前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课程发展的出路。

[论文关键词]课程发展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 创新实践

课程要发展,根本靠创新,创新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依据

1 理论依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主席赋予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和方向性价值,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指导意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今后十年的教育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所以要坚持德育为先。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中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最新的要求,重点突出,内涵深刻,丰富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 实践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特性和内容本身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内容和更新形式,以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教材理论和灌输课堂知识的倾向,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环节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具体体现在:(1)教学观念上,忽视主体性。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甚微。(3)教学方法上,缺少实践l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所以,创新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育人和储备未来人力资源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总体思路

创新是一种理念,创新是一种思路,创新也是一种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应该基于以下思路展开:

1 以学生发展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育是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就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行动的问题,自然也是一个教学效果的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只有教学理念转变了,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法,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教育效能的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的教学观念要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方面转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是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学科是以掌握该学科领域高深知识的教师的存在而存在的,从学术性和组织性角度来看,应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学科建设的对象范围。否则,该学科必将长久地处于边缘地位,势必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前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广大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平均水平都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是关注每一名教师的发展,特别是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3 以实践教学为支撑,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就是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也可以使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变革,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决心。实践教学是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城乡问题、三农问题、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建设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安排教学实践计划,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4 以科学考评为手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系统。在过去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中,评价指标唯一,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功能单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有局限性,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教学沿着规范化、公平化、科学化的道路发展,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坚持:(1)知识评价与思想评价相统一;(2)现实评价与长远评价的统一;(3)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的统一;(4)政治性评价与专业性评价的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发展的具体举措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求教学双方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学习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收效。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互动式、辩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反思创新的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把自己放在组织者、指导者、解惑者的地位对学生进行讲授和指导。讲,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要精要地讲、启发地讲、创造地讲;导,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要指导在学生迫切需要指导或学生不解、费解、难解的关键时刻,犹如画龙点睛。这实质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等,才能承担起育人的艰巨任务。

2 加强师资培养,注重教师创新能力发展。教育创新的首要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满足于掌握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使自己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创新能力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创新性学习,而且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任何课程教学的创新都是以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条件的。因此,加强师资培养,注重教师创新能力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其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可以通过课程轮训、实践培训、学术培训等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地让他们参加岗前培训、课程培训,使他们深入、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教学创新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 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体验型、践履型、研究型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型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社区,采访一个人物,走访一个家庭;或者到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使自己熟悉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情怀,明白一个道理。践履型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参加相关的知识竞赛、知识宣传、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育自己,教育市民,锻炼自己,帮助他人,影响社会。参加以上两种活动的学生事后都必须写出4000~5000字的感受或总结材料。研究型实践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后,能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些较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5000左右的课程论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的展开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

4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加强科学评价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制度是课程创新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它的特殊性质要求该课程在考试内容、形式、管理上应该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即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探讨。(2)形式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参与情况、操行表现、社会实践隋、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考评体系。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发言、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试成绩采取开、闭卷相结合,占总成绩的30%,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3)管理上兼顾过程和结果考核。既注重考核日常行为表现,又设期中、期末考试;既有任课教师考核,也有班辅导员的评价,或者采用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办法,使考核既有成长过程评价,也有教学终结评价。

任何课程的发展都首先是基于一定理念之上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课程发展的前提,其中创新是根本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包括教师资源、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课程考评体系等。只有优化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课程考评体系,才可能实现课程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根本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更多内容请进入:

精品学习网论文“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