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语言技术

2013-01-06

声音特征指说话的音量、语调、语速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音量,是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鲁经试验指出:要将自己的思想、意见成功地传达给对方,应注意让自己说话的声音低沉而稳健。这种绝招,用来应对"来势凶猛、大喊大叫"的粗鲁人物,有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化矛盾为祥和。在个别教育时,有经验的教育者善于轻声说"大话",把分量体现在内容和语气上。在集体教育时,要考虑课堂的大小,以及内容的需要,适当放开音量。音量太小,听众听不清讲话的内容,思想就会开小差。但音量也不宜过大,只要后排的听众能听清即可。

语调是一种主要的副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用同一种语调说话会使注意力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使听者昏昏欲睡,而周期地改变语调则能持续吸引听者的注意。语调变化要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有时似高山瀑布,奔腾而下;有时如小溪流水,委婉而来;有时似珠落玉盘,清晰而明快;有时如银屏炸破,水浆迸出。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应坚持"以情托声"的原则,使语言富有弹性变化。

语速是指言语的快慢缓急。心理学感觉适应规律表明:要使听者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最好以每分钟150至200个音节为宜。当然,语速在特定情况下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内容加快或减慢:一般用于表达震怒、兴奋、激昂等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沮丧、悲哀、思索、亲切等情感时,应慢;讲述急剧发展变化的场面,要快;讲述平静缓和的场面,要慢;一般叙述时,可快;涉及阐述时要慢,这样便于受教育者理解和记忆。总之,不论个别教育还是集体教育,对语速的掌握应快慢结合,错落有致。做到快而不乱,吐字清晰;慢而不断,不松懈乏味,使听者始终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以增强教育效果。

四、距离和角度

交谈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