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解析学校文化管理

2013-01-0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有没有个性关键在校长。“改革开放初期,把学校变革、更新、发展的期望寄托在校长身上,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敢于搏击时代潮流的新型校长,办出了有自己个性的学校。于是,舆论界得出了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的结论。”这一结论有其合理性,充分说明校长的思维方式、领导哲学、精神面貌、治校能力等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建构中,校长要树立一种强烈的特色意识与文化自觉。“所谓特色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

校长是建构特色学校文化的领导者,学校精神的领袖,学校发展的指南针。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要增添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校长需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学校精神的创建上,秉承“以德治校”的理念,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同时,校长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名师、名人文化,让全体师生体味文化的力量,接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陶冶,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唤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制度文化增柔性

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校长要在学校价值观的引导下,本着“发展人、为了人、依靠人”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建构与学校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柔性制度文化。

学校要重塑刚柔相济,以柔性为主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各项制度、规范、组织结构,要以全体师生的发展为目的,维护师生的共同利益,决不能将法规条例的运用极端化,以免导致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良好育人气氛的形成。为了避免制度压抑人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充分考虑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理性因素,采用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变上下级垂直关系为平等对话、双向沟通。

学校管理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富有创意,计划周密,但难以落实,遭到教师的抵触。究其原因,这是决策没有得到教师认同的结果。因此,在重塑学校制度文化时,要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制度,在完善学校各方面的评价制度时更要如此。校长、学校、社会都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将评价制度“柔性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无法用眼前的教育现象和教学业绩来评价教师与学生。我们必须转移教育评价的重心,从以教育成效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教育过程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制度柔性化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制度的“人本内涵”。校长要充分信任教师,把教学的自主权教给教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学生。因为“信任是巨大的心理驱动力,也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品质。”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教师渴望得到校长的认可和激励,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赏识、宽容和鼓励,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重塑也不应离开“人文情怀”。

总之,在重塑学校制度文化时,校长要依靠群策群力,采纳广大师生的意见,挖掘学校自身的习俗,消除原有制度中压抑人性的因素,充分体现本校的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完善现有制度,最终形成有特色的柔性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