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网上自由,使大学生在网上能彻底摆脱社会的限制,超越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制约的范围。因此,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控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制度,加强管理,对涉及道德问题和其他不良问题的要及时进行审查,及时消除那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坚决阻止那些反动、低级、庸俗而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网络,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开设相关课程。
各高校要在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对大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开设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不断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使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四)坚持网上正面引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络知识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讨会、网络道德教育论辩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一些具有引导性的观点,可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一个网络终端,使所有的大学生都受到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经常性地把那些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如书法比赛、论辩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内容安排进网络,从而抵制腐朽、消极网络信息的渗透,达到净化学校网络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