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课堂学生学习状态 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2013-01-14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而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买彩票一定能中奖吗?”“人体中有哪些数学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又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如:在“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了“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在引入部分先让学生观看儿童乐园几个活动项目的影像资料,然后,出示活动项目及价格表(见表1)。

根据表中获取信息,我提出以下问题:(1)每个项目玩一次,一共需要多少钱?(2)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钱?(3)如果给你5O元(包括回家的车费)并邀请一位小伙伴,你们打算怎么玩?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中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以这样说:如今的数学课堂,不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师不是教学好的教师。

 

 

2 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倚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心理学也强调在学习活动中,如果由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的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快乐。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究算法、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3 提倡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