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

2013-01-17

平民教育运动最初是以识字教育的姿态出现的,运动的中心放在城市平民、苦力、士兵身上。他们创办成人业余“民从学校”,编写了一系列千字教科书,授课识字,还教授简单的卫生知识和公民常识.但是,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的农村。于是,平教总会设立农村教育部,自此,平教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开始定县实验,表明平教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村改造建设阶段。

通过社会调查,晏阳初认为,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基本的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这就是:愚、穷、弱私。“所谓愚,系指中国人民有80%是文盲;所谓穷,是说最大多数的人民是在生与死的夹缝中挣扎,谈不到什么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指大多数人民是病夫,根本谈不上科学治疗和卫生;所谓私,指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与公民训练”,因此,确定平民教育的四大内容:“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希望中国人,人人都是富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族。

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两大内容,使农民不仅能够识字,而且接受图画者乐、无线电和戏剧教育,促进农民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对于自然环境有相当的欣赏与了解,从而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复

杂变化.在进行定县实验时,实验者将文艺教育分成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和农村戏剧三部分,先后制定了《通用字表》,R基本字表》,((词表)),编写了三种千字课本,进行识字教育;编辑了《平民读物》,《平民小从书》等平民读物,提高农民识字的积极性并巩固学习成果;发展民间文艺,编排通俗旧小说,并创作新作品,提高农民文化修养;大力推广平民科学教育,激发农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发展民间文艺,引进现代广播无线电传播.工具,发展农村戏剧,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这些活动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