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