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在普通中学,语文是作为“语数外”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出现的,毕业会考、升学考试都将语文包括在内,而高职的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和教材建设一时难以形成自己的体系,面临的是“市场竞争”,而非“升学压力”,难免带有功利性。因此,在高职里,备受关注的是专业课、实践课的设置和安排,认为语文课与技术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常常以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实践课程任务重为借口压缩语文课所占的比重,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学生的家长也通常关注理工科和专业科目,他们抱有“一技在手,终身不愁”,“百艺好藏身”的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更不在意语文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质量不高。大部分学生进人高职也是抱着一份“学门技术,将来找个工作”的心理,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而言不那么扎实,因此,对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基础课不重视,这样一种态度在无形当中对教师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学生不愿学,老师劳神费力收益也不大。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就出现了一种思想的惰性,不花心思推陈出新,而沿袭中学摒弃的“作品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归纳”的老路子,使语文课堂愈发沉闷、呆板。如此一来,教学中的这种敷衍使语文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
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在高职的教学安排中,语文作为必修课出现,以公共基础课形式出现,没有安排选修课,更缺少其他的实践活动。作为高职生,接受的应是一种职业性教育,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要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因此在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多地给提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各种语文应用能力。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在语文教材中占大量篇幅的往往是一些经典名篇,这些作品大都缺乏时代感,而当代涌现出来的一些优秀作品却很少选人教材中。甚至一些文章直接来自初中教材,内容重复,缺乏初中教材和高职教材的有机衔接。教材中的实用性内容较少,口语训练和应用文知识往往放在教材最后,所占篇幅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专门口语训练。
三、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之音,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快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问题、改变现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紧扣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生口语和应用文知识培养。
(一)正确看待语文在职校教育中的地位
于漪老师认为,母语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教育,而是凝聚着民族情结,蕴含着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根。在学校教育中,这份“根”的意识不能减弱。
高职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高职语文课在职校教育中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通过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需求。
(二)编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应当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因素,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选择上应做到既有经典名著,又有当代优秀作品;既有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练习,又突出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最后还应强调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适当的口语训练材料。
(三)制定口语训练能力目标和应用文训练能力目标
在调研企业对人才要求,分析学生目前口语和应用文写作的不足之处,制定具体的训练目标。口语训练能力目标:
1.与人交谈、交际,能说普通话,且吐字清楚,语气流畅,语义明确。
2.利用听课、听报告、听新闻、听电话等机会练听力,专注地倾听,接收语言信息,领会话语意图,并能听记要点,复述原义。
3.学习和掌握访谈、解说、介绍、主持、演讲和论辩等语言技巧,参与话剧片断、小品的表演,能适合不同情境和对象,把握话题和气氛,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灵敏应对。
4.读文听文,“人耳为文”;口头作文,“出口成章”,把读、写与听、说结合起来训练。
5.用演播性语言练口头记叙;用评断性语言练口头议论;用介绍性语言练口头说明,使文体和语体知识转化为口语表达能力。
应用文训练能力目标:
1.培养适应不同场合的汉字书写能力,做到字体规范,字形美观,标点正确。
2.能撰写常用的条据(请假条、借条、留言条、领条等)。
3.掌握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求职信、申请书、倡议书、表扬信等)的写法
4.能正确书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闻报道、调查报告、评论、综述以及适合本专业需要的应用文。
5.养成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