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是教育自身本质特征的体现。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教育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在社会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其发展的根本,首先是要求得与社会的适应,成为社会中合格的成员。因此,每一辈新人,都必须按着人类积累的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参与生产和生活,也才能在前人已有的水平上创造和发展。教育也正是为适应传递生存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从其开始之时便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属性。作为一种社会因素,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便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必然会对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起着一种规范制约作用,现实的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在教育的各种因素中得以渗透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对社会具有“先天”的依附性,无论其怎样发展,总也割舍不了它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其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受制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工具职能,并且,这种职能随社会发展会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强烈。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教育上的每一次“偏向”或“转移”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如,建国之初,维护新生的政权、坚定年轻一代的政治信仰是当时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教育在其发展取向上也就突出地表现出为满足这一需要发挥其功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教育也成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文革”结束后,经济建设被列为全党全国的首要任务,教育也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由此而知,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主导需要,无不对教育产生强有力的制约,教育也就表现出了适应性的一面。
然而,承认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却不能将之教条化和凝固化。教育虽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却又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它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这使得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人文性、自主性或独立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不同在于:教育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培养,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培养人——培养不是被动地附属于任何政党、任何团体的自主的本体意义上的人,始终是教育的理想。所以,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不只是为了社会生产的延续和发展,不只是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还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发展;教育不仅为人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能力而发挥价值,还要为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作出贡献。这正是教育独特的一面,也是教育神圣与崇高的一面。“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独立性。造成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原因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所以,教育在适应社会、发挥其工具作用的同时,还应当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能适应社会的合理要求,批判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还应当发挥其对社会的超越性功能,勇敢地担当起引导社会发展的重任,成为理想社会能动的建构者。否则,如果无视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将社会某一活动的内容、要求、方式直接搬到教育领域中来,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规律和特点出发来指挥教育,并强调“即时”的效应,这不仅达不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而且会使教育本身和社会发展受到损害。20世纪初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竺可桢也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而教育走向现代,也“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而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如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及人的发展的现有水平等等,都制约着教育,使教育体现出“适应”的一面。但是,教育的这种适应又不是被动的。一方面,个体发展现状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教育的水平又规定了人的发展所可能达到的自觉水平,这又体现出教育对个体影响的能动及超越的一面。此外,面对现实的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还在继续发展中的个体,教育始终有“形成”、“矫正”和“弥补”三方面的任务,“只知道顺应现实个体发展水平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所以,教育对个体而言,意味着“解放”,把人从自然的质朴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自然欲望中解放出来,把人所蕴含的的精神能量解放出来,从而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好人”。教育对个体的功能不只在于将社会的文化、政治、道德观传授给受教育者,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还在于教育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即要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及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人正是通过接受教育,形成了道德观念,增进了知识能力,并能对复杂、不定的现实保持自己的理性、反思与质疑、选择与批判,从而达到能动地适应世界并创造世界的目的。
同时,面对人,面对一个完整的生命躯体,教育还应当帮助受教育者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关涉人的灵魂与心灵,促进人的理想与希望,载负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情怀。
下一篇:试析教育公平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