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三题

2013-02-0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管理 教育对象 管理制度 班集体

论文摘要:德育管理就是科学地遵循管理原则,组织德育过程,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协调处理德育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提高德育的效益。本文从教育对象,学科管理制度,班集体三个角度,对当前德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即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因此,它的客观效果不仅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优化组合德育工作的各种教育力量,获得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益本文就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启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

从德育管理来看,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对象。但是,这种管理对象与具体的物品不同,他们不仅仅是被教育、塑造的原材料,而且还是参与自我塑造的能动个体,他们对自身的思想、学习、生活有进行选择、决策、控制的能力。如果只有教师的管理,没有学生的配合,这样的德育管理是脆弱的。因为任何一种思想行为如果没有教育对象的内心反省、思想矛盾的转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能奏效的。而且,德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对象体现出来。从这点上讲,教育者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激发内驱力,启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启发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应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自觉热爱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克服自己的错误和矫正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转化的控制活动。因此,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我们德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导、帮助教育对象正确开展自我教育,不仅要在品德教学中讲述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跟踪指导,促使学生思想行为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二是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心理的自我发展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产生了认识和支配自我、支配环境的强烈意识,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相对独立倾向。他们大到对学校德育教学计划、活动安排,小到对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都会进行思考和.质疑,看其是否存在合理性和实际价值。一般不希望被动处于服从和遵守的地位,而是想参与其中。这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尊重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采取民主、平等和管理方法,因势利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德育管理实践中,深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并且找到自己的位里,增强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律,是德育工作为之奋斗的高境界。科恩《自我论》中,把个体人的道德意识发展水平划分为:“前道德水平”、“习惯道德水平”和“自律道德水平”三个层次,并认为在“前道德”和“习惯道德”阶段,人们遵守道德出于无奈迫于外在赏罚和典论压力,一旦外界压力减少,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事。而在“自律道德”阶段,人们遵守道德是靠“良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运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从而战胜丑陋、邪恶,实现自我完善。在改革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自律素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运用制度载体进行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即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切身利益。它即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约束和强制性,又适当运用了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奋发成才。可见,学生管理制度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有效载体,运用这一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大致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一)外部作用。教育者向教育对象输入制度规范,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评价,形成内心体验,被教育对象接受:(二)产生内在动机、外部的教育影响,通过管理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部动力:(三)选择行为方式。动机支配行为,动机和行为在内心结合、外化为符合规范的行为:(四)行为变成习惯。教育对象的行为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形成良好习惯。上述几个发展阶段,也可以归纳为内化、外化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把制度规范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外化为行为方式和习惯。

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即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其一,在“内化”中解决“知”。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肜成,利益趋于多冗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牛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小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道理在那里.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牛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向学生讲条文,同时又要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其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入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学生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依靠学生集体强化管理

大学班集体是高校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是一种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学生个人集合体。学生工作基本上是以班级形式来组织实施的,离开了班级基本组织形,就难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另外,班集体对每个学生都有强大的约束力.能够控制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过程。学生个体德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中进行.依据一定集体思想政治道德标准展开的。个体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它所从事的德育活动可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由集体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的。个体德育活动的动机、需要、对象、手段等等,都是由集体思想政治道德来提供,甚至连个体德育活动本身也不过是集体德育活动一个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脱离集体,脱离社会,个人是不可能得到发展,也不可能获得自由。正是因为班集体在学牛中所处地位和具有的特殊功能,所以.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发挥班集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发挥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完善促进作用.达到全面提高班集体德育管理的效益。

依靠班集体强化管理,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确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的目标对于坚定学牛思想政治方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班集体目标要依据高校培养日标和校风建设的日标以及班级学隹思想基础和特点来确定。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讲民主,让学生广泛参与,使目标切合实际,明确具体,力争对每个学生都有激励作用。(二)培养集体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集体,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一员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发挥他们在集体中的核心作用,以班干部的模范行动来维系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一旦具有集体观念,也必然会愿意接受集体的价值观、舆论监督和行为规范约束。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多数人的思想反映和精神体现,具有无形的支配力。正确舆论导向能帮助班集体形成良好风气,无形地制约着个体出现的“越轨行为”,促使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好班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集体活动要从班级实际出发,一要富有思想性,健康向上,二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达到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学生行为之目的。让学生受益于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对集体的感情,由此来引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自觉关心维护集体,主动接受来自集体的管理。二、运用制度载体进行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即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切身利益。它即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约束和强制性,又适当运用了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奋发成才。可见,学生管理制度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有效载体,运用这一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大致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一)外部作用。教育者向教育对象输入制度规范,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评价,形成内心体验,被教育对象接受:(二)产生内在动机、外部的教育影响,通过管理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部动力:(三)选择行为方式。动机支配行为,动机和行为在内心结合、外化为符合规范的行为:(四)行为变成习惯。教育对象的行为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形成良好习惯。上述几个发展阶段,也可以归纳为内化、外化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把制度规范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外化为行为方式和习惯。

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即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其一,在“内化”中解决“知”。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肜成,利益趋于多冗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牛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小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道理在那里.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牛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向学生讲条文,同时又要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其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入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学生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依靠学生集体强化管理

大学班集体是高校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是一种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学生个人集合体。学生工作基本上是以班级形式来组织实施的,离开了班级基本组织形,就难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另外,班集体对每个学生都有强大的约束力.能够控制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过程。学生个体德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中进行.依据一定集体思想政治道德标准展开的。个体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它所从事的德育活动可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由集体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的。个体德育活动的动机、需要、对象、手段等等,都是由集体思想政治道德来提供,甚至连个体德育活动本身也不过是集体德育活动一个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脱离集体,脱离社会,个人是不可能得到发展,也不可能获得自由。正是因为班集体在学牛中所处地位和具有的特殊功能,所以.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发挥班集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发挥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完善促进作用.达到全面提高班集体德育管理的效益。

依靠班集体强化管理,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确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的目标对于坚定学牛思想政治方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班集体目标要依据高校培养日标和校风建设的日标以及班级学隹思想基础和特点来确定。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讲民主,让学生广泛参与,使目标切合实际,明确具体,力争对每个学生都有激励作用。(二)培养集体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集体,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一员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发挥他们在集体中的核心作用,以班干部的模范行动来维系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一旦具有集体观念,也必然会愿意接受集体的价值观、舆论监督和行为规范约束。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多数人的思想反映和精神体现,具有无形的支配力。正确舆论导向能帮助班集体形成良好风气,无形地制约着个体出现的“越轨行为”,促使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好班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集体活动要从班级实际出发,一要富有思想性,健康向上,二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达到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学生行为之目的。让学生受益于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对集体的感情,由此来引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自觉关心维护集体,主动接受来自集体的管理。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