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师范教育必然要承担着这一重要职责。本文主要探讨了师范教育这一职责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师范院校在目标定位.招生资源,教学过程.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培训功能等方面都应为农村师资培养服务。
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职责,正由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的传统师范教育向强调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教育的现代师范教育模式发展。传统师范教育更倾向于为城市服务,培养的学生并不热爱农村,反而可能厌恶和鄙视农村。然而目前,大城市人才拥挤.教师超编,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广大农村的教师状况却另人堪优。农村因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因而也造成了城镇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从教人员的过剩,而农村学校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而使学校的效率不尽人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发展普及教育推行的重大障碍。据悉.目前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总量超编,但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短缺。小学和初中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部分课程教师的缺额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高中教师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一直是山东省农村教育中一块“最贫痔的土地”,很多学校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小学普遍缺乏专职艺术教师,多数农村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一位去山区支教的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依然记得支教第一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我没有想到,山区学校艺术教育会是那样贫乏。也正是那一天,我下定决心,城里孩子有的,山区孩子也要得到。”总之,我国8亿农村人口的素质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农村急需大量的优质教师,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2003 - 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要的一点就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传统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点和立足点显然己经失之偏颇了,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为农村师资培养做些什么呢?
一、重新审视师范教育对农村师资培养职责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教师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过近50年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师范教育的大发展给农村中小学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教师.从质和量两方面都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状况,改变了以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都是清一色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的局面,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形势依然严峻。
广大农村,不仅仅是指西部边远地区,也包括中原地区甚至发达省份的农村,存在的问题大致有: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本身学历层次结构底,素质差;学科间教师搭配不合理,部分科目较缺教师;教师待遇底,工作环境差,生活艰苦.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外流状况十分严重;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信息闭塞,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落伍;教师再培训困难等等。而大城市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目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教师工资收人可观,工作环境舒适;教师超编,高校毕业生难找工作等等。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的状况越来越差,农村的孩子永远接受不到好的教育,综合素质上不去,这是一种极大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教师培养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一体化,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但广大农村的师资水平还十分落后,师范院校把改革的一部分焦点指向农村,切实地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考虑,做出益于农村发展的举措,是师范院校的本身职责,师范院校为社会、为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责是责无旁贷的。
二、几点建议
就此,师范院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自己的招生、教学、实践、就业及培训等一串的环节与农村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补充和完善师范教育服务农村的职责。
1.师范院校应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各级的师范院校应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大致有三种,高等师范院校,即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应走在服务农村的前列,但主要应把重点放在综合研究师范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为农村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中学教学改革的人才上。地方师范学院应突出其地方特色,研究所在地方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农村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各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细致指导、再培训等功能。而师范专科学校应扩大招收农村学生,为农村教育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优秀教师。
2.师范院校在招生上应向农村地区、农村学生倾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然而,农村学生仍然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他们接受的教育远不及城市学生好,高校招生名额各省市要有一个均衡,这样一来,人口密集省份及农村地区高考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农村的孩子想上大学还十分不容易。师范院校应尽量多招一些农村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比较熟悉。能够切实地思考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的问题,能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增添希望和新的生机和活力。
3.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生源学生的个性特征。目前或将来的教育和研究对象应重点放在农村孩子方面。农村的孩子性格较内敛,自尊心比较强,思想比较封闭,责任心和使命感比较强,了解的新生事物比较少,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在弄清楚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他们更好地更愉快的健康成长也是师范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职责。
4.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师范学生实践教学,增加参与农村教育实践的机会。师范技能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师范院校中,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加强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关键。师范技能的培养主要需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实现。例如美国的教师培养课程中大约有一个学期时间都是用于教学实践,即使在平时也有很多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机会;德国师资培养采取两阶段形式,即修业和见习,但从1990年起,德国根据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各州见习期为两年;英国的师资培养体系中,中小学成为其“伙伴关系学校”。由此可见国际上对师资培养中多样化实习的重视。而我国还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只有两个月,实习也并不是真正“临床”。只是短期的.‘蜻蜓点水”.有些实习单位还怕实习生打乱了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恰好实习与找工作相冲突,不少同学都是以就业意向来找实习单位。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完全可以和农村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师范院校可以和农村中小学建立一种“联合体”,西南师范大学的“小松鼠”计划,“春耕”义务支教活动十分有借鉴意义。师范大学学生可以一批一批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补充教师的缺编,做农村学校教师的后备资源库,师范生到农村,带来的是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等,可使教师接受到校本培训,不仅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慢慢改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结构,逐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且师范生到这些地区实习可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服务意识。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农村教育乃至农村的发展及对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师范大学的职责、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等做出的有益探索。
5.就业导向上,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去边远地区是我们的热切希望。但学生真正愿意去农村工作还需要各方面有利条件的支持。首先,师范生要有高尚的师德,把服务农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师范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师范生降低就业期望,到能发挥自己优势和价值的地方建功立业。之后,师范院校可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政策,如服务两年可免试攻读研究生,"3+2". "4+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充足的时间实习等等,有利政策的引导能保证农村教师的后备充足,又能避免目前研究生理论空洞,缺乏真实性、应用性等弊端。当然国家经费的支持,政府有效聘用教师政策的制定,社会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
6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资职后培训功能。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职后培训的责任。目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也搞得如火如茶,但有急功近利,较注重经济回报的特点;培训理念也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来办培训,忽视了培训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而且,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为数不多,农村地区没有如此多的财政经费支持。很显然,师范教育为农村教师培训服务的职责还没有很好发挥。可采取部分实习生代替部分教师,使这些被替代的教师恰好有机会到师范院校培训这种结合的模式,使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职后培训的较好机会;另外,培训要注意解决农村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实践反思,要注意到培训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师范院校可以和县乡地方政府共建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高水平师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农村教师就可以获得免费进修的机会,积极性大大提高。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师资水平的提高,而师范教育为培养农村师资做贡献的职责不可替代。农村教育的改革尽管需要一系列的政策、经费支持,我们的师范教育也必须重视为农村教育服务的职能,探索更好的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的新观念,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