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20年,中国“战鹰”研发将厚积薄发,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从而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勇立潮头,问鼎世界航空一流技术水平。
站在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成都所)四十周年纪念标志下,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亲手点燃“薪火相传”的火种,历任所长依次上台点燃手中的火炬,庄严地将之交给现任成都所领导班子,随后,这熊熊之火又次第传递到青年职工代表手中
近一个月过去了,当本刊记者欣闻我国新一代战鹰再次试飞的消息时,这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又浮现在脑海中。如果从精神层面讲,“薪火相传”是“航空人”自强不息的传承,那么从技术研发层面,这一幕就是我国“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军机研制格局已经确立的完美象征。
也因此,亲赴过中国“鹰巢”采访的本刊记者,对这已经公开的喜报,少了一份惊奇,多了一份敬佩,更充满了对我国第三代机扎实研制而今天水到渠成的感慨和自信。
跨代发展的“原爆点”
步入位于府南河畔的成都所科研工作区,一座造型独特、具有现代高科技功能的设计大楼直冲云霄,引人注目。大楼左侧的茵茵草坪上,4架振翅欲飞的歼-7C、歼-10、枭龙和歼-10双座型战鹰模型,昭示着成都所与这些“空中明星”的血脉。
“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将这一历史重托交给了中国航空工业。今天,面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的大型复杂武器装备、代表着当今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重点型号飞机,从最初的孕育,到呱呱坠地,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展翅腾飞,感受到的是“航空报国”带来的精神震撼。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戴亚隆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成都所通过歼-7C/D飞机的研制掌握了第二代先进歼击机的设计技术,又通过歼-10飞机的研制,牢牢掌握了第三代先进歼击机的研发技术,研究所的技术实力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10年、20年,成都所也必将在完成国家系列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中,通过不断攻坚克难,厚积薄发,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从而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勇立潮头,问鼎世界航空一流技术水平。
自1970年建所以来,成都所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任务,经历了艰苦创业、追赶成长、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在40年的风雨征程中,他们品尝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经受了成长的考验与磨砺,战胜了攀登途中的无数困难与挑战。
从歼-9飞机打样到歼-7C/D飞机装备部队,从歼-10系列研制成功到枭龙飞机走出国门,从新的型号任务全面展开到无人机项目系列化发展成都所的“航空人”用激情和斗志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奇迹,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超越,敢于攀登的创新之路。
2004年4月,歼-10飞机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季晓光回忆说,胡锦涛总书记获悉后非常高兴,作了“祝贺歼-10飞机研制成功。望再接再厉,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批示。
成都所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在研制之初就提出的“研制一代先进战斗机,建设一流研制基地,培养一支掌握先进设计技术人才队伍”的三大目标任务,真正实现了航空武器装备水平、航空设计制造技术和航空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跨越。
今天的成都所,不仅拥有一批经过多个型号锻炼,工程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优秀科技人才,而且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副总师到各研究部部长,从各研究室室主任到一大批70后、80后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
建设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年轻队伍,是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他们不仅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精、战斗能力强、协作精神好,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而且,继承了老一代航空人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到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和希望。
“十一五”期间,成都所相继完成了机关组织机构变革。通过大力推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充分汲取国外军机研发管理过程的精髓,建立了型号研制全新研发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多型号并行交叉研制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2010年,研究所为适应未来航空技术综合化、系统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变革了全所的科研机构,设立了11个设计研究部,70个研究室。
季晓光认为,通过枭龙飞机的研制,成都所实现了从研制体系、管理模式到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系列创新与突破,构建起日益成熟、健全、高效的生产能力和研发体系,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新的提升,“这一切,对于成都所实现‘引领我国航空和空天综合飞行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谐研究所’的愿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望未来,戴亚隆说,没有预先研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储备,就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都所将进一步转变思路,拓展领域,重点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致力于争取更多的,特别是对研究所专业技术发展牵引大、对型号工程应用价值大的项目立项。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基础技术更加深入、广泛的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不断促进研究成果实现工程化、价值化。
“战鹰”从这里起飞
在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简称成飞)的总装厂里,本刊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有条不紊地组装“空中明星”歼-10战机。偌大的厂房里树立着显示屏,可以直观地了解歼-10飞机的组装进度。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军机——歼-10飞机试制能力的企业,成飞公司一直处在国防建设的前沿。
据成飞公司副总经理杨素华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创建于1958年的成飞,这些年来以“军民结合,航空为本”为发展战略,努力“巩固军机优势,着力发展民机,有选择地发展民品”。
经过50年多的发展,成飞产品结构形成了航空与非航空、军品与民品齐飞的格局,先后研制生产了歼-5甲、歼-7系列、枭龙/FC-1、歼-10等20多个型号的军机3000多架,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军机研制格局,并在国际军贸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国家防务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成飞的新机研制史上,有一种飞机的制造周期曾创下奇迹:从图纸出来到首飞,只用了13个月;与以往的新机比,研制缩短了1/3至2/3的时间——这就是枭龙/FC-1。杨素华说,枭龙是我国首架全数字设计的飞机,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管理、整机技术输出跃上了新台阶,为我国航空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歼-10飞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掌握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技术,形成了自主研制、生产新型战斗机的能力。
歼-10飞机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枭龙飞机荣获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重大阶段)银奖,枭龙、歼-10的扬眉吐气,反映出成飞对技术创新的推崇。据杨素华介绍,这些年来,成飞以提高整体技术实力为核心,加快了“数字化成飞”平台的建设步伐,推动企业设计、制造、试验、管理四大支撑技术的快速提升。
在技术基础工作中,成飞公司围绕歼-10、枭龙飞机为重点的科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加强了技术改造的投入和实施,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仪器、设备近千台,新建和改造厂房,大大提升了成飞公司的数控加工、复合材料、钣金加工、热表加工、装配铆接的技术水平。
成飞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的CIMS工程,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控加工实现了设计与制造信息的直接传递及无图制造,在设备数量,加工能力,检测能力及特种工艺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围绕飞机研制,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强化信息化应用,特别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航空产品研制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应用,成飞提高了企业研制能力,成功引领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日前,成飞公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新版生产管理系统的成功应用,成飞公司全年生产计划的下达实现了与专业厂及业务部门的信息有效传递共享,提高了生产管理快速响应速度。通过构建数字化车间,数控设备利用率和数控加工效率大幅度提高,目前,数控厂数控设备主轴利用率较2006年翻了一番。
作为国有大型军工企业,成飞担负着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科研生产任务。为实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航空企业集团”的发展愿景,成飞深刻把握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用宽阔的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践行高效务实的管理方法和制造理念,实现向现代化军工企业的逐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成飞在“强壮主体”的同时“丰满两翼”,以新支线飞机机头的生产和国外民用飞机的转包生产作为企业的主导民品,与美国波音、法国空客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转包生产了波音787方向舵、波音757尾段、空客A320/340登机门等民机大部件,成为国际民机大部件优秀转包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成飞,已是我国设计、研制和批量生产现代歼击机的重要基地,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的航空人才队伍,连续三十多年保持盈利,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数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谈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杨素华说,成飞将继续保持航空产品的优质稳定生产和服务,作为战略调整工作的基础;完成好航空产品新品试制,巩固公司的军机领先地位;同时,成飞将全力推进军机的市场开发,实现批量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