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在思想文化领域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导地位的任务十分艰巨。正确认识建国后开展的思想文化批判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课题。
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了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后封建思想在全社会仍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文化知识载体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更加复杂,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浸渍具有紧密的联系。封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建国以后清除其影响也是必然的。随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开始慢慢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否定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在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针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在针对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改造过程中,主要是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学思想、胡适思想以及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积极作用
建国初期开展的思想文化批判,是对于当时仍流行于社会上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一次总的斗争。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武装全国人民的思想,这是建国初期一个重待解决的问题。用马列主义武装人民的大脑,确立马列主义在全国各个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党的一项历史任务,党当时在思想文化战线的任务是:“领导或推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领导或推广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在这几次批判中,批判的对象虽然涉及一些人,但主要还是思想,如封建思想、资产阶级唯心论等等,这些思想曾流行于社会之中,严重束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再者,由于建国后新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对于战胜敌对势力的进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阵地,统领全国人民的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几次主要的思想文化批判,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明确了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力的抵制了敌对势力的进攻,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底层,长期受到压迫与剥削,虽然不断发生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和思想上的缺陷,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自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来,工人阶级成为了领导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迅速成长,与工人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中国革命的成功与牢固的工农联盟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最大组成部分,通过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了解了党的路线和指导思想,并对自身的伟大力量有了正确的认识。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建国初期这个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也出现了摇摆,通过这几次思想文化批判,使他们对本阶级的落后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其思想也逐渐转变,认清了形势,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改造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了思想阵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消极影响
1.开了对学术思想进行政治批判的先河
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原本是要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目的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在实践中虽然区分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但同时也使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有益并非具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文艺理论被摒弃,形成了思想文化领域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与一元化的局面,这样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即“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是属于精神世界的很复杂的问题,采取批判运动的办法来解决,容易流于简单和片面,学术上的不同意见难以展开争论”。
对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主要对象及其著作,开始主要限于学术层面,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矛盾,这些争论,总的说还是人民内部矛盾,但随着讨论的升级,以及党的介人使得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用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并且用定性、批判、打倒的方式解决学术问题,混淆了学术争论与政治运动的界限,从此留下隐患,对于以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极为不利。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评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要手段,但绝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政治问题,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学术之争和思想问题,否则,只能挫伤知识分子的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2.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思想文化的改造也是必然趋势。但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将思想改造运动中所出现的学术问题政治化、阶级化,使本来的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对于在文化工作者,无疑极具震撼作用,使其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造成了学术思想的单一化、程式化,束缚了文化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不久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周扬也指出:“从教条公式出发的”、“一些粗暴的、武断的批评”、“一部份读者的偏激意见”,“使不少作家在精神上感到了压抑和苦恼”。这对于新中国的文化繁荣是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的。
3.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文艺思想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内容很复杂,各种不同的意见与主张相互交织,争论和辩论是很正常的,人们的不健康思想要通过思想改造来实现,不能以政治定性的方式武断的解决,更不能以迫害的方式来解决。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中,出现了由于学术思想而遭受迫害的例子,这也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践踏。不通过法律的程序,关押了一批知识分子,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随意捕人,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对《武训传》和俞平伯的批判时,对于当事人的处理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特别是对胡风的批判,则在根本上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胡风被逮捕,并在关押近10年之后,1965年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才判处其14年有期徒刑。未量刑审判就被无端的关押近19年,这无疑是对公民宪法权利的巨大侵害,在批判过程中胡风就已经被冠以“反革命”的帽子,同样也未通过任何法律手段就对当事人进行定性,开了随意践踏公民权利的先河。
三、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必要性
1.对知识分子改造的需要。
建国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接触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这两种思想文化曾与马克思主义一起占据着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而新的政权建立以后,必然要求改变思想领域的这种状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对各种与新的政权不适应思想进行斗争,并对其载体实行思想改造。建国后的知识分子中有长期为革命工作,并分散在党政军各个部门,即“革命的知识分子”,但很大一部分是旧社会过来,未曾得到改造,对共产党是陌生的。这些人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欢迎共产党,因为他们厌恶国民党,因为他们赞赏共产党能够统一国家,能够在几十年的战乱之后提供财政保障。在这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落后的思想,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带进新社会。由于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大部分接受过西方教育,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均有较为深人的了解,认为一切西方国家的东西都有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必要,正如老舍先生在读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不禁狂喜”,在“狂喜之后,我发了愁”,“毛主席指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我怎么办呢?从我开始学习文艺写作起,二十多年来,我的思想、生活、作品都始终是在小资产阶级里绕圈圈”;“毛主席提出的文艺服从于政治的道理,这又使我手足失措”;“文艺不但可以和政治分家;分了家日子好过!”;“我怎么办呢?’’只有“听毛主席的话,跟着毛主席走”“在毛主席的指示里,找到自己新的文艺生命”。老舍这样长期与党合作的文艺工作者认识尚且如此,其他知识分子的思想由此可见一斑。正由于这样,这一部分知识分子都有较浓郁的个人主义作风,不注重实际,以我为中心。对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关心不够,甚至是漠视,缺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看问题单一而又主观,不能透过表象而观察到实质,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超然于实践之上,对于社会的需求不甚了解,有“超阶级”、“超国家”的世界观,对于共产党不疏不近,超然于国家与人民之上。
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党和新中国不甚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很陌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知识分子的这种状况,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也是不吻合的。应该说,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在当时是必要的。在延安时期培养和在战争实践中培养的知识分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对其的改造也就势在必行。通过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使他们的大多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使其思想得到了升华,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许多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主义的方法论批判旧文艺思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开始对以前其自身存在的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思想进行检讨。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转变对于当时文学创作和专业研究向着符合新社会和执政党的要求的方向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2.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毛泽东认为:“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工作,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在建国随着阶层的改造,使得社会主义社会初具雏形。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原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迫切需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而各种旧思想文化是脱离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开展思想文化批判,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非理性因素
1.在思想文化批判中存在着人身的攻击现象。
对电影《武训传》批判一开始就形成了从政治的高度,采取全国性的、群众参与的批判方式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思想问题的惯例。指责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文章将编导描述为“主观愿望”之上的“反动政治企图”,将电影描述为“表示了对中国人民的绝望和诅咒”,以至于编导最后检讨自己的“反人民、反爱国主义”的反动思想,“反历史、歪曲历史、捏造历史”、“给武训这具封建僵尸穿上了假革命的外衣”.,宣传了资产阶级反动改良主义。闭在对俞平伯以(《红楼梦)研究》开展批判时,首先宣布主观唯心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是与马列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将学术观点政治化,指出作者“假借研究《红楼梦》之名,狂热的鼓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理论,以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胡风被定性为“反革命”,遭到逮捕,并在未定罪的情况下被关押了近十年。同时又开了通过剥夺公民的人身权利解决思想问题的先河,所以毫无法治可言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只有“一个政治开明、法制健全的社会才是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彰显个人风采的根本前提”。
2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
建国初期开展的思想文化批判,从本质上来看仍属于学术上的争论,是不同的思想流派的争论,虽然在有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落后甚至是没落思想,但不是思想文化的主流,对其有改造的必要性,但改造的规模与方式却有些不妥。将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置于无产阶级的对立面,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打击。建国初期,由于一些知识分子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不甚了解,说一些过头的话,阐述一些自己的“活”思想也属于正常现象,知识分子中的问题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并非敌我矛盾。把通过学术批判和思想改造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用政治批判的方式解决,甚至将一些知识分子判刑,这是不符合思想改造的初衷的。采取压服、强制的办法,不但不能真正解决思想认识和世界观问题,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五、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现实启示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历史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既有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与当时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知识分子本身所需要改造的内容联系起来,历史地、客观地进行判断。建国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且知识分子本身的旧思想也需要改造,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初衷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但由于过分严重的估计了知识分子当中存在的问题,又不适当的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进行政治讨伐,造成某些知识分子的恐惧心理和逃避心理。这场思想文化批判造成了不良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此有关。实践证明,没有正常的学术争论和学术自由,对学术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是不能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
2.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建国以后,在培养知识分子问题上提出了红专标准。邓小平指出:“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相对应的“红”则是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祖国做贡献。那时提出的“又红又专”的人才,在今天看来就是指的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祖国做贡献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在当时的思想文化批判中,这些被批判的人物,虽然有的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或是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但应该说,真正的反党反人民反社会的知识分子还是极少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党和政府需要区别对待知识分子,旧知识分子确有改造的必要,但事实是,在建国以后大部分知识分子是愿意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3.正确把握学术与政治的界限
“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在于,高度注视人类社会的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们是学者,所以他们比任何一个其他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学术的本质是科学,是对知识的认识,是一种研究,应该说学术具有相对独立的属性,是一种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认识和研究。但学术离不开政治领域,它们是无法分开的一个集合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应该说,学术研究只要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秩序下发展,尊重主流意识形态,就应该鼓励学术自由发展,鼓励原创性和多元性,这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造福社会,实现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在学术领域出现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使一些语言过激,但属于学术层面,用政治的方式打压是不正确的,同样,用人人批判个个过关的方式则更为不恰当。要区分学术争鸣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能任意使学术问题政治化,将两者直接相关联,给学术带上政治的帽子。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中,就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了,其中还存在一些宗派斗争的味道,甚至将学术争论变为政治斗争,这样的教训是应该在以后避免的。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使得学术争论在健康、理性的轨道上运行。为繁荣社会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