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历史教学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2011-0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科书,跟旧教材比,对异国文化的叙述增加了许多篇幅。这反映出新教材对中外交流和异国文化的理解深化了。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新教材的这一变化,要求广大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教育。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与世隔绝、孤立演进的。它必然要跟其他国家或民族发生接触,进行交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日益扩大。在日益增进的交往过程中,各国人民相互帮助,沟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远古旧石器时代。伴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出现了国家,中外文化交往正式萌生。降至秦汉,中国率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昌盛。这就为中国扩大对外交流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此同时,强大、统一的封建中央集团国家的建立,又为扩大对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军事保障。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并不像某些人所宣传的那样,中国始终是封闭的、保守的。新教材通过大量史实证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关系,积极实行开放政策。西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中西交通线,成为中外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遣副使甘英前往大秦。大秦就是罗马帝国。甘英抵波斯湾遇困难而返。他虽然未能完成使命,却反映出东汉政府想同西方罗马帝国直接交往的愿望。东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请来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编译佛经。三国时期,吴国同南洋许多国家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大秦商人到达吴国,受到吴主孙权的款待。北魏政府在都城洛阳南部设立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唐朝政府更加开放,它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通商往来,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外国商人长期居住,甚至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当官。对待外来宗教,唐朝政府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准许大秦景教、大食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著名的阿拉伯富商的后代蒲寿庚,在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后来归附元朝。元朝政府授予他官职,仍令他管理海外贸易。元朝政府继续采取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跟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永乐时期,西洋和南洋的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这是中外关系史上并不多见的盛事。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正是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对外关系,积极实行开放政策,异国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交汇融合,以波澜壮阔的气势,奔腾在世界潮流的前列。

从明朝中期到鸦片战争前夕的几百年间,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东洋倭寇和西方海盗骚扰,“海疆不靖”,明朝政府禁海,清朝政府闭关,中国从开放趋于保守。其结果,正如新教材所指出的:“它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竟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饱受欺凌。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化信息的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源泉。重视国际文化信息交流,积极实行开放政策,是国家振兴之道。历史教师应该站在这个高度去认识、理解异国文化的作用。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保持绝对的、永久的先进。先进与落后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虽然从总体上看它是先进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不存在落后的方面。相反,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虽然从总体上看它是落后的,但这也不能排除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先进的东西。它们之间永远存在着互补性。

新教材在讲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时候,特别注意阐述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往往是既讲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又讲到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在古代,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政治来往、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不断地将自己的优秀文化输向世界,丰富了异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他们的物质文化产品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把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为“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骑士的城堡,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的有利武器。指南针为远洋帆船装上了“眼睛”,使欧洲航海家发现了美洲,完成了环球航行。西方学者亚可布说:“我们近代的世界观的形成全靠深入异邦文化的精神,只有指南针才能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境界。”印刷术在欧洲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使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获得广泛传播。中国在向世界输出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吸纳、消化,利用异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使中国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那时候,中国就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迎来印度的佛教。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以至于人民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国落后了,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兴起。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东来,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引入西洋的奇器异物,促进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也曾遭受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但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国掀起了向欧美和日本学习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像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严复、鲁迅、詹天佑、冯如、李四光、茅以昇、钱学森、华罗庚、徐悲鸿、冼星海等人。

历史表明,国际文化交流总是互惠互利的。积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深受双方社会发展水平和基本社会经济形态的制约。因此,在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个平等与不平等,是友好还是侵略的问题。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民族不分强弱,都应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我们赞成平等、友好的交往,反对大国欺负小国,强国压迫弱国的侵略行为。新教材贯彻了我们的这种主张。新教材中写“唐玄宗派一位学者出使新罗,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通文史,类似中华。以你的学问,又善于辩论,所以派你去。’”新教材还说:“日本人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来加以发扬,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这两个例子,都渗透着理解异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平等、友好交往的思想。新教材写隋炀帝答应西域商人到洛阳做买卖后,下令装饰洛阳市容,树木都用锦帛缠扰,商人都必须穿华丽服装,甚至买药的也要用精美的草席铺地。西域商人路过酒馆饭店,主人必须热情邀请他们就餐,而不许收取分文,还要说:“中国丰饶,酒饭一律不要钱。”对于隋炀帝这种虚骄自大,瞒骗外国商人的丑恶态度,新教材通过西域商人提出的疑问,予以揭露和批判;“贵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何不用锦帛给他们做衣服,而却用来缠树呢?”新教材坚决反对恃强凌弱的侵略行为。像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在沦陷区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妄图摧毁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毁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人民甘心情愿当亡国奴。新教材愤怒谴责了这一侵略罪行。

我们认为,只有深刻地批判历史上国家关系中的侵略行为,热情地颂扬平等、友好的交往,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惩恶扬善的教育功能,防止不愉快的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该做出的贡献。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都是通过官方交往和民间交往双重渠道进行的。官方交往是由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集团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外交活动。这种官方交往形式,目的明确,组织严密,影响强烈,但持久性差。它往往由于两国政府关系的恶化或国家自身的兴衰而萎缩,甚至中断。那种民间交往形式表面上看是松散的,无组织的,但它跟双方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比官方交往更经常、更广泛、更持久。从一般规律看,中外关系的正式建立,都是先由民间接触开始,逐渐过渡到官方交往。民间交往是官方交往的先驱,官方交往则是对民间交往的确认。民间交往为官方交往奠定了基础,官方交往则为民间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促进着民间交往的活跃和繁荣。

新教材既重视叙述官方交往的历史,又重视叙述民间交往的历史。它尽可能多地反映古代中外官方交往的重要事件,像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大秦国王安敦首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东汉光武帝赐金印给日本倭奴国使臣、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隋唐时期的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贞观年间唐太宗会见东罗马帝国使臣等等,都写入了课本,甚至连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仙药,落脚日本的传说也写入了课本。关于古代中外民间交往的历史,由于它不像官方交往那样,在史书上留有具体的记述,所以反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尽量地反映古代中外民间交往的史实,新教材编者分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像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法、日本留学生阿信仲麻吕同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维的友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访华等,这些有具体材料的史实,在新教材中都有较详细的叙述,并且配有图画。像大秦商人到东吴贸易、波斯人在长安城内开酒店,胡姬歌舞,吸引了大唐的骚人、墨客、唐太宗请天竺医生为太子治病等,这些史实有记载,但十分简略,新教材就把史书的记载转录下来。大量的民间交往是没有文字记录的,我们就从历史文物中提取信息,努力反映当年民间交往的情况。像新教材中讲到:日本出土了大量唐代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发现了日本银币“和同开珎”,从而反映出唐朝和日本民间贸易的繁盛。新教材还通过西安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文物图,证实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欧洲的民间交往很多。广州怀圣寺光塔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最古老的遗迹,新教材通过图画和说明文字,反映了中国人民跟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交往是源远流长的。

我们中国人是讲信义,重友谊的。我们永远尊重和缅怀那些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先贤的业绩,新教材表彰了张骞、班超、甘英、玄奘、鉴真、天竺戒日王、日本遣唐使粟田、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新罗留学生崔致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菲律宾友好使者苏禄国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埃德加·斯诺、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两位医生。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先人,也有异国朋友。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宣传历史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努力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为实现与发展的美好愿望,去坚持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