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革,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和巩固统治。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当政者自觉或被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变法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变法改革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变法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势必涉及某些人(旧势力)的特权和私利,遇到他们的阻挠,因此,改革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我们要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全方位的分析评价。
有关古代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荀况《荀子》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更法》
有关变法内容及作用的论述:
1.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2.说明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胜利。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4.迁都洛阳,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5.说明迁都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改革与变法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变法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中去,共同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下一篇: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