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论关于历史课课前准备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课前准备 学案 预习方法
论文摘 要:要真正地实现生态课堂,课前准备十分重要,而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设计灵活可行的学案;二、引导学生预习新课;三、扩大阅读面。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第一步。
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它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有效教学。要实现这个目标课前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一、设计灵活可行的学案
一个好的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又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点和回答
问题,而是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依据每课内容、目标和难易的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不同,编制的“学案”也随之变化,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为例,它的内容简单易懂,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录音和图片,这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并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历史课程资源成为首选的教学手段。但是有一些课程却不能简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比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将整个宋朝历史囊括其中,内容多而杂,借助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录音和图片等媒体手段只会使内容更为杂乱。所以在编制本课的学案时,采用了表格方式强化主体知识,清晰明了。其他零碎的知识则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通过质疑,解惑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掌握。学案必须视内容、学生情况而定,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将弱化。
编写学案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也应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我请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有一班的学生讲到了销烟的办法,我就问到“这种办法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班的学生没有提及,我就换了另一种问法“销烟不用火烧的原因是什么?”两种不同的情况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每个学生出现的情况不同,如果学案设计得太死,教师只按照学案来进行教学,极有可能压制学生的
思路。
我认为学案制订,都必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注重灵活变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预习新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需要学生自身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预习就必不可少。但是我发现,许多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新课。为此,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利用上一堂课最后的一点时间讲一个历史小故事或出示图片、成语、歇后语、小段视频等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兴趣。比如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简短历史片段,提出疑问:(1)这场大战是如何发生的?
(2)与舰同沉的是谁?等等制造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课文。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使用,有些课文内容较多时,为节省课上有限的时间,我会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填空或表格的方式出示给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比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事先利用导学案的方式将辽、宋、夏的建国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等罗列成表格,由学生预习后完成,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在课上的阅读时间。有的课涉及较为深奥的概念问题,比如“君主集权”“资本主义”“闭关锁国”等,我会在课前发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来预习课文。
三、扩大阅读面
中学生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一旦兴趣被激发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去探究和发现,而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全方面地了解隐含在课本刻板、简单的文字下的生动历史,学生阅读面扩大了,这就要求教师也应扩大阅读面。例如,讲到岳飞的故事时,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由学生自述岳飞的事迹,减少讲授内容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对岳飞的事迹有总体的把握等等。这些课外资料增加了教师的涵养和知识储备,起到调节气氛,应对学生问题,拓展知识等作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内容较为杂乱,学生容易信以为真,教师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特别是一些史学上争论较大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史学观。
要做好这些准备并不容易,但是一堂好课少不了精心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赵红梅.“预习导学”与预习设计.考试周刊,2009(49).
[2]申爱华.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魅力中国,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