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2013-02-12

把上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学生设计的问题归纳整理为:

1. 五世纪前期,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若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设想北魏政权会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

3.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4.孝文帝曾说“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③你是怎样评价这段话的?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分析迁都原因,并结合教材说明“移风易俗”的内容和意义。

5.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你怎样评价孝文帝?

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

7.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秧变法的异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问题使学生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问题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目标三:自我感悟——启迪人生

历史课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目标最终要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这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⑤以本节课为例,学生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以下三点:

(一)学生明确了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认识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只有运用这一“历史学科的认识指南,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思维能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有了科学的历史观,才能使思维有正确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历史、认识历史。比如《孝文帝改革》一节中,对均田制内容与影响的分析渗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孝文帝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才取得了成功,因而他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恩格斯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⑥鲜卑族的社会变化,正是沿着人类社会的这一规律发展的。

(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

通过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了解,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生产方式战胜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我们对少数民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价应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去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懂得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友好、融合是主流。学生树立起了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的观念。

(三)增强了改革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老师讲上述的事件如何远离当代现实,其思想却永远是针对现实生活的,针对人们深刻关切的问题的。”⑦通过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联系现实,认识到当今中国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改革会遇到阻力,比如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会危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但改革还必须推行下去。改革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胆识和勇气。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学生会感悟到一个人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

○注 释○

①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② 同上。

③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任城王》,中华书局,1983年6月。

④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⑤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⑥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⑦ [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