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

2013-02-12

第一、加深理解教材知识

全面、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是解答多项选择题的前提。因为: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是多 项选择题的基本测试功能;②“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都要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作基础。但 综观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发展趋势,已极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再现,更多的是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因 此,教师在指导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中,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落后方法,应更多地引导学生透彻理解 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对它们有较深层次的认识。例如对洋务派 办洋务的目的的认识,就可以问一问:为什么他们首先创办军事工业?为什么到70年代中期又开始筹划海防? 如果只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为什么要建立三支海军?后来为什么又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几项内容相互 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否都能体现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为什么这个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等。这 种训练多了,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深化理解教材,有利于准确判断备选项的正误。

第二、反复运用基本观点

高考能力要求的第8 项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或基 本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高中学生能正确掌握它们已经不易,要求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答问题(尽管 是“初步”的),学生确实感到有相当大的困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几道理论性较强的历史问答题的检测结果 ,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在运用基本观点分析、解答问题上,选择题与问答题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备选项中已 经包含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它不要求考生去作结论 ,而只要求考生去识辩、判断哪一项或哪几项是正确的结论。这种要求虽然也有较大的难度,但比较贴近目前 中学生的实际。因此,多项选择题目前是承担第8项能力要求的最理想的题型。 估计近几年内还会继续让它承 担这一重任。

基于此,教师不但要加强历史理论的教学,而且在指导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中,必须首先让学生熟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一定要结合解题练习不断地加强对这些基本观 点的运用,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真正掌握这些基本观点。例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 就要注意运用“原因和结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具体地感受 史论结合的薰陶。只有经常地、不断地运用“基本观点”进行这种史论结合的训练,学生的史学理论水平、分 析判断能力才可能获得有效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但有利于解答分析评价型的多项选择题,而且有助于解答史 论结合的问答题。

第三、重点训练解题思路

由于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测量目标已经转移到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针对这种转移,比较有效的对 策,是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首先,要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力求全面、准确领会试题的要求,明确解题的方向。

其次,要注意区分试题的类型,坚持按类型特点确定解题思路:对知识归类型,应着重分析应选项是否完 全符合其归类标准;对列举要点型,则应着眼于理清知识结构(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注意挖掘教材知识间 的隐性联系;对比较异同型,应着力寻准参比对象的对应比点,鉴定出它们的共性或个性;对分析评价型,则 应先判明分析评价的具体对象(内容),再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选取相应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再 作出判断;对材料解析型,则要全力用于正确理解材料、正确理解各备选项表述的内涵。

再次,要高度重视“可疑项”的分析,以扫除疑点,彻底弄明白选或不选的理由。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最大 困难,是对少数备选项难以作出判断。这种备选项可称之为“可疑项”。在解题训练中,重视可疑项的分析,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解题思路训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前引1995年高考第24题(19 06年孙中山论推翻满清政府)的四个选项中,C、D两项是容易确定入选的;B 项通过认真阅读和正确理解材料 ,也不难决定入选;最没有把握的是A项。A项就是这道试题的头号“可疑项”。如果作为训练题,我们就必须 抓住A 项进行深入分析:①“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什么意思?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②孙中山1906年对“ 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否超出了他1905年对“民族主义”的解释?③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对“民 族主义”的解释有什么不同?哪种解释才算比较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学 生对A项不能入选的理由就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还能就“民族问题”的内涵、“ 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的关系、反帝反封建必须结合等作些画龙点睛式的阐述,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更 深入一层。这种扫除疑点的解题分析,比简单地指出哪项要选、哪项不要选,其效果有天壤之别。

第四、注意辩识干扰词语

考生解答多项选择题出现失误的诸多原因中,有一条是粗枝大叶,没有辩认出(更多的是没有能力辩认出 )备选项中的干扰词语。近年来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加强思维能力考查力度的一项措施。就是在备选项的表述 中偷换相近的概念,以增加选项的迷惑性。考生如果粗心大意,或概念不明,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1995 年高考的第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 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此题如果改为单项选择题,要求从现有的四个备选项中判定一项不正确的表述,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选 准;但作为多项选择题,1995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其难度却达到了0.23。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考生理论水平 偏低,对D项中的“统治权力”这个概念的含义不清楚,至少是不能将“掌握统治权力”与“在生产生活中起主 导作用”相区别;其次是部分考生粗枝大叶,对此项表述没有进行过细推敲,当然也就发现不了其改换概念的 技巧。同年同卷的第27题也类似情况:该题的A 项将“三大改造”的任务改换成“总任务”。由于粗心的考生 很容易忽视“一化三改”的“总任务”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结果这道看来并不很难的试题,难度竟也达到了 0.25!类似的例子,在历年高考中都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指导选择题的训练时,一定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审 查备选项,认真识辩干扰词,严防被偷梁换柱的表述迷惑、欺骗。当然,这主要还是个准确掌握知识、正确理 解概念的问题。

第五、努力提高训练题质量

加强多项选择题的训练,还要解决一个训练题的质量问题。当前,社会上的应试资料多如牛毛,但真正跟 得上高考命题改革趋势(别说超前)的、能较好地检测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称得上高水平的多项选择题却 并不多。反之,在一些“模拟试题”之类的复习资料里,导向不明、知识不准、能力要求偏低的多选、单选题 倒还不少。这个优秀的训练题的供应问题不解决,多项选择题的解题水平就难以迅速提高。因此,我真诚地希 望在这方面有所研究的行家里手,能像设计问答题和设计材料解析题那样,精心设计出一批高质量的、与高考 要求同步的多项选择题,以解决现时训练指导中的急切之需;也希望所有担负指导高考历史复习任务的老师们 ,努力提高自己的试题设计水平,确保训练题的质量;即使自己不能设计,至少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能够精选出一批真正优秀的训练题,以保证学生练而有获。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