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13-02-12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1994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题(新科目组),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所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在吸 取了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试题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重,更强调从历史 现象、历史事实,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更强调知识的内涵,更强调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历史知识、理论观点的运 用,注意考查学习历史的潜能,突出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起了更明确的 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试题全面挖掘和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突出了

试题的选拔性

今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挖掘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试题中考查记忆能 力的分值约有36分,占24%;考查理解能力的分值约有33分,占2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有 81分,占54%,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整个试卷的灵魂和主流。由于加强了客观题考查能力的比重和 层次,使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使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 定的改观。另外,试题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历史观点的程度上,把中学教学的重点与大学相关学科的重点 基础知识,中学的能力培养和大学相关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为恰当地予以了考虑和解决,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 于教材,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使能力层次较为合理,实现“两个有利”的命题原则 。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四选一”和“四选多”的题型考查能力的比重和层次有所加大和提高。除了提高 命题技巧,和选项文字表述不完全出自教材的文字表述以外,还注重利用选择题来考查多种层次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第26题这道材料选择题: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 主应以银……酬之。这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该题涉及到如何去使用原始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 有效信息,这是考查考生是否初步具有大学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试题的能力要求。

填空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有所加强。其中有考查知识的理解性试题,如第33题的第2空“民生主义, 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有考查知识综合性的试题,如第36题“奥斯曼 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有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试题,如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等 。

材料解析题有效地考查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一个特点。首先是加强所引材料 的客观性,每题所引用的材料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自然。如第39题的材料均引自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 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第40题的材料是引自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三个 《联合公报》和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其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设问的技巧。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加强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试题的设问、考生回答 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从材料中、从材料的联系中出,同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所应具备的能力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来设计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比较高,充分利用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第38题中“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9题中“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第40题中“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 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等等。3道材料解析题共大小17问,直接从 材料中命题的有15问,而且都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来回答。

再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如第38题第4问“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 如何认识”;第40题第4问“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的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问答题,进行了对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考查。

问答题的考查除了“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外,更侧重考查思维能力,考查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具有 很强的立体感。从考查一个知识点扩展为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是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 方向;或是运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说明,评价某一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具有“小切口、多角度、深分析” 的特色。如第41题,从墨子的思想核心,深化到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又必然涉及政治与经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角 度。第42题,从概括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到与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分析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 不同,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原因,有概括、比较、分析。第43题,首先 要求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再找到这一思想结论产生的依据,即阐述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 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再从宏观上,抽象概括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上 ,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再从继承与发展的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 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