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相当高的总体水平与相当明显的板块差异

2013-02-12

这一部分题目也有不足,如当代世界史所占的比重过小,第30题题干不够完整等。但瑕不掩瑜,这些并不 妨碍世界近现代史题目站在三级阶梯的最高一级上。

2.命题意图与考查效果未能达到统一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题目。中国近代现代史这一板块的题目,从总体上 说立意甚佳,大部分题目的意图主要都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上。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共有选择题16个,其中8个为程度式选择题,5个为组合式选择题。我们知道, 程度式 选择题主要考查思维的精确性,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思维的全面性,是两种能力考查功能较强的选择题。它 们占如此大的分量,命题者的意图可见一斑。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的材料解析题为评述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此题不仅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 义,而且材料丰富,能力要求较高。它既可考查考生运用概括、分析等思维方法的能力,又可考查考生是否能 全面地进行思维。答案必须“成文”,且限定字数,考生如无较高的表述能力,亦难以圆满作答。

这一部分的问答题(洋务运动历史作用评价题)具有开创性,它打破了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高考“定于一 尊”的局面,直接引导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这对今后我国中学 (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以及高考历史命题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此题重在考查创造思维的能力,题后的“注意 ”明确宣布命题意图“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让考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命题者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 施:“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对‘理由’的表述,不强求与 上列‘示例’一样,意思相同即可;如说出其他理由(有理有据),酌情给分”。命题者的用意可谓良苦之极 。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的题目其意的确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动机与 效果是一对矛盾,有好的动机和意图,并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绝非个别。不幸的是 ,这种情况又出现在中国近代现代史题目身上。这一部分的题目虽然立意不错,但考查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 命题意图与考查效果未能达到统一是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题目症结之所在。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关键在第40题和第42题上。

第40题的“要求”写道:“(评述)内容应包括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评述应成文,无须 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命题者的要求真是太周详太细致了。问题在于,此题所引材料已无文字障碍,现 在又有如此周详的提示,那么考生还需对材料作什么“解析”呢?摘引原文,按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对号 入座,依次排列,即可“成文”。命题者并未给考生留下“解析”的空间,又怎能考查他们的“解析”能力呢 ?焦玉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命题者把一个本不很大的馍嚼细之后喂给考生,他们吃起来又有 什么味道呢?依笔者之见,删去“要求”中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等,较笼统地要求考生全面评述这 次“全面整顿”,给他们留下“解析”的必要空间,答案便可“百花齐放”,能力和素质便可分出高低上下来 了。

第42题虽有开创性,但中学历史教学长期是“一言堂”,学生从未接触别的学术观点,他们以为教材上写 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到时,即令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只能照教材和老师的 观点说。因此,从考生的回答看,此题答案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未达到让学生展现创造思维才能的 目的。此题给我们的教训是,命题要从实际(包括教学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否则事与愿违,难 以达到预期目的。像围绕洋务运动评价展开争鸣这样的题目,再过两三年出,也许时机就成熟了。

3.相对薄弱的中国古代史题目。在1999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题目质量较低,居于三级 阶梯的最下一级。

这一部分共有选择题8个,偏重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力要求明显偏低。第3题虽为程度式选择题(有的 同志称为最佳选择题), 但太浅,可以说学过小学历史的娃娃也知道,纯属送分题。第4题和第8题的内容均为 古代民族融合方式,8个选择题中同一方面内容占2个,分布不合理。第7题从科举制的角度切入, 本可出成一 道能力含金量较高的题目,但现在却考的是纯知识纯记忆的“五经”是哪五本书,没有什么意思。第8题囊括《 考试说明》保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三次农民起义, 从货币角度切入,文字亦干净,似有特色。但命题者以D (大 顺和大西)为正确答案,就引出别的问题了。据中国货币史资料,我国曾有“大齐通宝”面世,大型钱币辞典 也收有此种货币的拓片。关于“大齐通宝”的铸造发行时代,学术界至少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黄 巢的大齐政权铸造的;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南唐李shēng@①(烈祖)铸造的。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货币发展史和表解》对这两种观点均作了介绍。该书第29页在《我国历代农民起义军的 各种货币》一节中说:“据说880年黄巢曾在长安铸造过‘大齐通宝’。”第73页在《唐代钱币沿革表》中说: “880年,黄巢金统元年, 大齐通宝,黄巢在占领长安建立大齐王朝时所铸。”在第74~75页的《五代十国钱 币概况表》中写道:“937年, 南唐李shēng@①(烈祖)升元元年,大齐通宝,李shēng@①未改 名前,受吴主封为齐王时所铸,仅有二枚。”由此可见,大齐政权是否铸造过货币尚存疑问。对这种史实都未 弄清楚的问题,高考命题还是以回避为上策。

中国古代史的材料解析题为南方经济发展题,此题本身并无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质量颇高的题目。问题 在于,此题近年频频出现在各种高考复习资料上,各地模拟考试时用此题的也不少。高考再出失去新颖性,价 值就必然大打折扣。此外,材料中诸如“地广野丰”、“带海傍湖”、“鱼盐杞梓之利”等涉及自然条件与资 源状况的话语不少,如果真正“解析”了材料,那么在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中国古代史部分的问答题为唐代前期用人的史实及经验教训题,笔者对此题评价不高,首先,从参考答案 看,此题实为列举题的变形,能力要求低。其次,题中的“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即为历代 ,也是唐代前期用人的经验与教训,考生照抄此句,评卷人能不给分吗?答案在题干中即可找到,这就犯了命 题之大忌。最后,参考答案中关于科举制度的一句,与题意无直接关系,属可答可不答内容。基于上述理由, 笔者认为此题质量不高。中国古代史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年曾命制出一些好题,如1998年的明清文化题、19 96年的唐文化灿烂辉煌题、1994年墨子观点题、1993年的顾炎武论八股之害题(新科目组)和榷场题(老科目 组),1992年的赵翼论女祸题等,都有可借鉴之处。与之相比,今年的中古史问答题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显得 逊色,令人遗憾。

结语:沿着新思路推进命题改革

1999年初,国家教委高考制度改革实施小组发布信息说,高考命题已有新的思路。新思路的要点是:命题 要突出能力和素质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也就是说,高考的知识面和深度要 遵循大纲而不应超越,使中学教学有所遵循。但是,高考要更加突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一方 面,在一个学科内要强调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今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为主的 命题将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应该说,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是这一新思路的产物。既然新的思路 已经确定,初次试验又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那么,今后就应沿着新的思路,把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推进下去。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下加弃的下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