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2013-02-12

三、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随着“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小切口、深分析”的材料论证题等新题型的出现,高考历史问答题 对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进 行长期坚持不懈的针对性训练。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启发性、概括 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概括。如在学习南昌起义的意义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四个一”, 即:“第一枪”、“一面旗帜”,“一个节日”,“一个标志”。在阅读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可把它概括 为“一化三改”。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要求理解概括独立战争中的六件大事:爆发——莱克星顿枪声,建 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独立宣言》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结束— —英美和约签订。讲述甘地制定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要点时,在学生阅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意义的基础 上,可把不合作纲领的六条内容概括为六个字,即:官、法、教、钱、义、货。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课本上总结性、概括性的结论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性设问 ,让学生以史实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如:中国古代史《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一节 ,最后总结:“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缔造作出了贡献”。在复习封建社会各阶段的内容时,都可以提出这一 观点,让学生以史实论证。再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上可利用一些总结性的话进行这样的设问:①为什么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以本世纪20年代的史实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 一新了”。③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④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 级革命?⑤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养成习惯,对课本上讲的一些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等,不能只是一味地去作逐条的死记硬背,而应自觉地 用史实去论证,以锻炼自己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

三是以历年高考问答题为范例,有针对性地强化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首先要 求读懂题目,准确把握题目的范围、内涵实质,明确题目对史实和观点的考查;其次要求理清答题思路,选准 答题的突破口;最后要求对题目涉及的史实进行针对性的概括、提炼、升华,作出文字准确、史论结合、条理 清楚的表述。如以93年高考第44题为例进行审题训练。(该题目是: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 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该题的三个要 求明确,界定的词句有——“据此”、“19世纪70年代以前”、“政治领域”、“三股进步的”、“各举出两 个”等,对这些词句应加以仔细审清;本题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认定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由于题目提示了“据 此指出”,故应由工业革命的后果延伸联想,突破解题难点,从中得出三股进步的潮流,这样就找准了解题切 口,化难为易了。又如以92年第49题、第50题、93年第43题、95年第42题等为例,进行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使 学生明确高考问答题对再现史实的要求是针对性、高度概括、标题式的,而非不着边际、支离破碎和细枝末节 的,努力克服叙述史实时贪多求细的不良习惯,敢于大胆概括、提炼,进而升华史实,养成规范凝炼答题的习 惯。

四、联系时事政治,结合历史知识,加深对重大政治生活

问题和时事热点的理解。

注重历史与现实重大政治生活、时事热点的联系,考查史政渗透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能力要求的又 一新变化。问答题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具有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优势。这种考查已屡见于近几年的高考中, 考查内容涉及了政治思想教育的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功能。有反映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 纪念年内容的,如93年第43题考毛泽东,95年第43题考与“二战”有关的内容;有反映重大政治热点问题的, 如93年第42题(“榷场题”)考民族关系问题,95年第42题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密切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政治的相互渗透,赋予历史学科现实的生命力和强 烈的时代感。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