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历史的“顺向导学”

2013-02-12

⒋读重点。“读”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导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细致阅读 课文的重点部分,圈画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间。例如《大航海家郑和》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自读郑和下西洋的经 过,画出下列重点部分。

时间长:1405—1433年

规模大:人数27000人,船60多艘

行程远:刘家港→红海沿岸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这一“读”一“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郑和是世界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⒌议难点。“议”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小学生思维具有单向性,认 识事物容易片面,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西安 事变》一课,蒋介石杀了共产党十年,可以说仇比海深,但共产党却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介石答 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就释放他。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歧义:共产党是否有点“傻”?造成 了认识上的混乱。在这思维断层的关键时刻,教师放手让学生“议一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 不难看出“共产党的博大胸怀比海阔、比天大,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上处理这一事变的”。一旦杀死 蒋介石,国民党的内部将是群龙无首,军阀混战,遭殃的还是人民大众。中共主张释放蒋介石,以争取一切力 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当务之急。

⒍总全文。教师回顾教学程序,串联知识要点,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连贯性知识,照应开头的“点”,获得 整体认识,名曰总全文。总全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板书设计示意图:

(附图 {图})

这是一种板书形式的总全文。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思路清晰,以“点”穿“ 线”地回顾掌握所学内容,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⒎练习题。“练”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通过“练”可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巩固所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练习题主要时间放在课内,必要时,也可延伸到课外。

如《卢沟桥事变》一课。

习题:

(1)简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填空:a、卢沟桥事变发生在( )年( )月( )日,也叫()事变 b、抗日战争从( ) 年( )月( )日开始,到( )年( )月( )日结束,历时( )年。

(3)填表: 卢沟桥事变后 主张 行动 结果 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政府

课外延伸:收集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会。

如此设计练习,能使历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达到课内课外一体化。

总之,“顺向导学”七步法,并非全盘一律,每节课都用,而是应把“导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的实际效 果上,教学中应因文因班制宜,具体设计教学程序。要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授课效率为主,体现“教师是 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